世人對晏子的評價如何 晏子逐高繚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世人對晏子的評價如何
晏子,機智聰敏,能言善辯。外出使國,能夠不辱使命,不僅保護了自己的尊嚴還捍衞了齊國的國家顏面和威嚴。司馬遷非常讚賞他,還將其與管仲相比,就連孔子對他也是讚不絕口。
晏子使楚
他善於言辭的本領,每每對話都是話中有意,意中有話。就如當初剛到楚國時,見到楚王的有意刁難,讓他鑽狗洞進城,這明擺着有玩弄意味在裏面。但晏子也是毫不示弱對侍衞説:“這明明是狗洞不是城門,我要是訪問狗國,我必定鑽狗洞,我想知道我究竟來到得是楚國還是....”就這樣簡短的幾句話就包含了城門與狗洞的對比,開城門就是楚國,開狗洞就是狗國。這樣一來,楚王就肯定知道,如若不打開城門的話,就成了狗國的國主。於是他迫於無奈,為了保住國家的顏面,只能吩咐下人打開城門,將晏子迎進宮裏。
就這樣,晏子利用自己的聰明機智,贏回了顏面。他也知道如果自己的話語裏出現一句不好聽的話,就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於是機智的他換了一種説法,讓楚王自己領略話中的意思,避開了災禍。當然其中最可敬的精神就是愛國了,當楚王在酒宴上準備陷害晏子是盜賊,進而一步侮辱齊國是偷盜的國家時,晏子又一次的利用“南橘北枳”的道理成功的反駁了楚王。這樣不但有力的反駁了楚王的侮辱,還維護了自己國家的尊嚴。
外交家晏嬰簡介
晏嬰(前578-500),字仲,史上稱他為“晏平仲”,他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名大夫。也是後來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的父親是齊國上大夫晏弱。在生活中,他的生活簡樸,擁有謙恭下士的稱號。對於他的長相,距歷史記載,晏嬰的身材不高,面容較醜。在齊靈公二十六年時期,由於晏弱的生病去世,於是晏嬰繼承父親的官位成為上大夫。
晏嬰畫像
晏嬰繼任父親職位,曾相繼擔當了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這三朝的卿相。輔政時間長達大概60多年。晏子在崗位上有勇有謀,愛民如家人一般,從來不辜負皇帝給予的使命。也算是春秋時期的一位人才。他頭腦機靈,能説會道,善於辭令,在出使楚國時,還曾舌戰楚王,用自己機智的頭腦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在朝政上,屢次上奏齊國君王。在外交上,處事靈活有度,堅持自己一貫的原則,臨危受命,不辱使命。保衞了齊國的國家威嚴。
《晏子春秋》一書中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晏嬰的所作所為,包括他的思想,言行舉止,生平事蹟等等,這本書算是我國最早的一短篇言行集。據説這本書的作者是晏嬰的後人為記念其所撰寫的。但也有人説,這本書是後人經過各方面的收集晏嬰的言行事蹟所編纂的一本書。對於治國之道,晏嬰施政的內容主張“仁政愛民”的思想學説。
晏子逐高繚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晏子逐高繚”這則典故是出自於《晏子春秋》的一篇歷史故事,這裏主要講述的核心思想為“在其位,謀其政。”其中的故事提到高繚侍奉晏子三年,卻在期間沒做任何的貢獻,最後被晏子辭退了。這則故事主要從側面反映了晏子賞罰分明的作事風格。
晏子畫像
高繚曾是晏子手下的一名官員,可是一天,晏子卻把他辭退了。他身邊的隨從表示很不理解,於是規勸他説:“高繚在您手下當官已經三年之久了,您不但沒有提拔他,反而還將他辭退了,在道德的角度來看並不允許啊?”晏子則説:“我是一個卑微的人,需要通過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夠穩定,才能更好的為國家效力,可是高繚雖服侍我三年之久了,但從來沒有指正過我的不足之處,也沒有糾正我辦事失誤的話,這大概就是我要辭退他的原因了吧。”
如今,細細回想晏子對高繚説的這些話在我們的工作中,絕大部分領導對那些踏實能幹,襟懷坦蕩的總是給予信任,並委以重任。就要像晏子那樣嚴格要求自己,多聽不同意見,這樣才能輔佐齊景公,使之國家成為強國。古今中外,用人的問題不是一般問題,是一個根本性問題。“晏子逐高繚”這一典延至今日仍具有現實意義,在現時生活中,有些人唯唯諾諾,雖按時到崗,卻不出謀劃策,毫不稱職。而晏子對高繚的“辭職處理”給今人敲響了一記警鐘:“為官之道,重在用人。”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
春秋戰國晏子是何方神聖
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是一位聰明機智的,能言善辯的人物。歷史上的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樸素的處事風格而聞名於諸侯。孔丘還曾稱讚他:“救民百興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畫像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晏子的做事風格,充分的表現出了治理國家的忠誠與能耐。他不僅利用自己的身份,還抓住每一個機會,不斷地提出減免賦税,讓百姓休養生息的諫議。
在“治國之道”方面,晏子主張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説,並且很是推崇“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主動進諫君上賑災,深得百姓愛戴。不僅如此,他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貧苦百姓。
“勸諫藝術”方面,晏子善於進諫的特點早就被人稱讚,他的勸諫方式,不是直接的強諫而是以一種委婉的曲諫或誘諫。從側面顯示了他在政治上所具有的高度智慧,另外,他的語言也是非常有特色,或是鋒芒畢露,或是非常含蓄,亦或是嚴肅莊嚴、幽默滑稽。他能根據不同的環境,選擇自己的勸諫方式。從他的勸諫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內在修養,同時也非常佩服他的智慧。
個人修養方面,他是樂觀的代表,他常常説人到最後都是要死的,人生來就有生老病死,所以不論是誰都會面對。何不對死無所畏懼,常年保持樂觀的心情,讓自己的身心健康。
晏嬰論季世是何意
昭公是春秋戰國時期期末的君主。春秋末期,各國爭霸,晉國是當時的霸主。齊國在昭公兩年的時候將女兒少姜嫁到晉國去,但後來少姜去世,齊國為了繼續婚姻關係於是派晏嬰去晉國求婚。
晏嬰畫像
訂婚之後,晏嬰受到了晉國的宴賓之禮。叔向一同陪他一起參加宴飲,於是相互的交談了起來。叔向問他,國怎麼樣了?晏嬰説;“現在已是末年了,我不知道但該怎樣説,國家恐怕是陳氏的了。國君拋棄他的百姓,讓他們依附陳國。國家本來有四種量器,而陳氏的有三種量器,都相繼加大了四分之一,鐘的容器就更大了。陳氏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糧食,而用公家的小量器收回。山上的木材運到市場,其價格並不比山裏高。國都的各個市場上,鞋的價格便宜而假腿貴。百姓有了疾病,有人乘機安撫。百姓擁戴陳氏如同父母一樣。想要陳氏得不到百姓的擁戴,那裏才能避得開?陳氏現在恐怕已經在接受祭祀了。”
叔向則説道;“是啊,就如我們的公室,現如今也到了末世了。兵車沒有戰馬和人來駕馭,將領又不率領軍隊;步兵又沒有很好的長官,百姓多病。宮室卻很輝煌。道路上餓死的人隨處可見,而富人家的財富卻多的裝不下。百姓一聽到皇帝的命令,就嚇的四處逃竄。宮室的衰微,還能有幾天呢?國君不悔改,江山能夠長久嗎?”
當一個朝代達到鼎盛的時候,也意味着即將開始走下坡路,末世的到來,再聰明、再能幹的人都只有眼睜睜看着衰落下去。
晏子對齊侯問講述了什麼故事
“晏子對齊侯問”是來自《左傳》,是由左丘明寫的編年體事件,在這一小節裏,晏子主要從國家政治的角度論證了“和”與“同”的區別。君臣之間應該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意見。關於具體內容讓我們細細品讀。
午馬扮演的晏子劇照
景公打獵回來,晏子在駐地等待景公回來,梁丘據也駕駛着馬車前來。景公説道;“只有梁丘據和我相同啊!”晏子:“梁丘據不過是相同罷了,怎麼能説協呢?”景公又問道:“和協與相同有什麼區別嗎?”晏子:“當然有差別,和協就像是做肉羹一樣,要用水、火、醋、醬、梅來調和魚和肉,經過火柴煮。再由廚師進行調味,讓味道恰到好處。君主吃了這樣的肉羹就可以平和心性。君主和臣子的關係就如同這般。君主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的,臣子之處不可以的,就能使可以的更加完善。反之也是這樣,君主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子進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治平和而不違背禮儀,百姓就沒有爭鬥之心。所以就如同《詩·商頌·烈祖》中説的一樣:“一碗好的羹湯,五味適中,拿來供君主享用,君臣之間就會和睦沒有鬥爭,用心平氣和來穩定朝政。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的,君主認為是這樣。他説可以的,君主認為不可以,他也説不可以。如果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下去?因此不應當有相同的道理,就如同這樣。
晏子在這裏運用抽象的思維討論了君臣之間的“和”“同”很典型的代表了那時人的思維特點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