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計量日丨聊一聊中國計量史上的那些事

2020年5月20日是第21個世界計量日。

自古以來計量就對人類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起着重要的支撐作用

無論是測量長短買菜稱重,還是出租計價、汽車加油,計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務大眾從智能港口到現代物流計量讓商貿往來更加便捷、高效;從載人航天到資源勘探計量科學技術研究中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什麼是計量?

《計量法》規定:計量是保證單位統一和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關於測量及其應用的科學,我們稱之為計量學。

世界計量日的由來

為了紀念1875年《米制公約》的簽署,鼓勵和推動各國計量領域的發展,加強各國在計量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對計量工作的宣傳,每年的5月20日被設立為世界計量日。

國計量發展史

遠古時期:

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人們採用在繩子上打結的方式來記錄事情,這就是人們所説的“結繩記事”。

在伏羲女媧圖中,大多是女媧持規,伏羲持矩。“規”指圓規,用來畫圓;“矩”指直角尺,用來畫方。“規”和“矩”都是與計量相關的器具。

黃帝、堯舜禹時期

史記記載,黃帝設立度、量、衡、裏、數等五個量。大禹治水“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左準繩、右規矩”,其治水過程中的都充分利用了“規、矩、準、繩”這些與測量相關的計量器具。

夏商周時期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4000年前的夏朝初期,我國已建立相對統一的測量時間、長度、容量和重量的器具和制度了。

春秋戰國

隨着商品經濟發展,度量衡成了交易的重要手段。各國度量衡不統一,制度混亂。秦孝公重用商開始變法圖強,統一度量衡。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頒佈了40字的統一度量衡詔書,製作了大量的度量衡器具,分發到全國作為計量標準使用。

兩漢時期

兩漢時期的度量衡制度沿襲秦制,但也有很大的發展。無論在標準的建立、單位制的確定,還是在器具的製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三國時期

此階段的度量衡仍為漢制,但也有一些重要人物對度量衡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劉徽的《九章算術》。

兩晉、南北朝時期

東晉之後,以長江為界,分為南朝、北朝。南朝律歷度量衡沿襲漢制。

隋朝

隋文帝兩次下令統一全國度量衡,但由於北朝的度量衡增加太大,最終確定:使用南朝的小尺用於測日影等天文研究,用北朝的大尺作為官民日常用尺,形成大、小兩制現象。

唐朝

在中國度量衡發展史上,除了在嚴格的管理制度、單位制改革上佔有重要地位外,對東方各國的影響也十分深遠。

宋朝

這一時期度量衡有所發展,但在一定程度上由於管理不力而相對混亂。劉承珪創制了戥子秤,大大提高了測量精度。

元朝

元朝度量衡基本沿用了宋代制度。

明清時期

明時期受資本主義思想影響,秤中開始有西方思想。清代,康熙親自累黍校尺,清政府還向國際計量局定製了鉑銥合金營造尺和庫平砝碼原器。

二十世紀一十年代,《權度法頒佈後,吳承洛等人提出採用米制,並確定了與市制的換算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加快計量相關法律法規建設。1959年國務院發佈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1978年頒佈《計量法》。建立了計量科研機構和全國量傳體系;成立了計量行政主管部門,保證了全國計量單位制的統一和量值的準確可靠。

隨着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現代科技的進步,計量已從原來的度量衡和時間計量發展到現代的十大計量,長度、熱工、力學、電磁、無線電、時間頻率、聲學、光學化學和電離輻射等,並也將隨着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步。

特別鳴謝:中國計量測試學會推薦專家

世界計量日丨聊一聊中國計量史上的那些事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2 字。

轉載請註明: 世界計量日丨聊一聊中國計量史上的那些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