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如何評價日本電影《墊底辣妹》?

  我覺得這是一部教育心理學典範的影片。作為一名在發展與教育心理方向卻研究臨牀與諮詢的研究生,這部電影喚起了我諸多對於教育的思考和我們學習生涯中的感動。

  這部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兩位,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和一位偉大的教育者。

  在 1983 年,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將他的目光關注到了教育領域,寫作了一部著作《自由學習》,將他的以人為中心的哲學思想從心理諮詢遷移到教育領域,開闢了另一箇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這部電影中,補習班的坪田老師身上可以看到這一理念的完全展現。

  他不僅在女主沙耶加的面前是鼓勵她,相信她的。在討厭的學校老師的勸阻下,他依然相信,依然那麼肯定,而他並不知道這一切都被背後的沙耶加本人聽到了。他信任學生、信任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實現的潛力、信任每一個學生充滿着無限可能性,這種信任是發自內心的、無限真誠的,不是在學生面前偽裝的鼓勵,而是內心真實感受。就像討厭的學校老師發自內心的不相信女主,堅信女主是渣渣一樣,坪田老師相反把自己無條件的信任給予了她。

  在 1983 年的《自由學習》中,羅傑斯説到:

  我不再作為一個老師。這並不容易。它不是逐漸發生的,而是當我開始信任學生,我發現在和他們的互相溝通中,課程內容的學習中,在他們茁壯成長成為一個成熟的人的過程中,他們做到一些難以置信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們給予我勇氣去更加自由地做自己,這將導致更加深遠的互動。他們告訴我他們的感受,他們提出一些我從來沒有考慮過的問題。我開始在腦海中閃現一些新的讓我激動的觀點,而且我發現了他們的人性。

  在另一段,羅傑斯説到:

  我們在這堂課中去學習什麼取決於我們大家,我們建立的目標是在一般領域中我們希望達到的。我們能夠以我們期待的方式去實施。我們能夠共同決定我們如何處理考試和學分。我有一些資源可以幫助大家找到其他內容。我相信我自己是這些資源之一。我可以以你們想要的方式去相處。……在那時我從一個教師和教育者變成了學習的促進者——這是一個非常不同的職業(Rogers, 1983, p. 26)

  坪田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學習的促進者,他從不告訴沙耶加應該如何去做,而是讓沙耶加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他啓發沙耶加小論文如何去寫,新聞的材料如何去收集,沙耶加學會了從媒體從電視上收集不同方面的觀點,在老師提問之間搶答了坪田老師的問題,坪田老師適時地鼓勵沙耶加説「真棒,你開始學會揣摩出題人的意圖了,那麼想要考慶應大學,慶應大學老師的出題意圖要如何得知呢?」沙耶加開始回答「給慶應大學老師打電話」坪田老師並不肯定但也不評判,而是説這樣行嗎,沙耶加自己也發現了問題「對哦,他們應該也不會告訴我。那……找以往的考題去做!」坪田老師開心的説到「是個好辦法,真棒,耶!」。這就是一位學習的促進者,他所做的一切不是灌輸知識、灌輸技能和方法,而是陪伴學生一起去探索一起去發現,哪怕有些顯而易見的方式老師是有答案的,但是他並不直接告訴學生,而是作為引路人,給學生以指導,正如羅傑斯所説,是他們共同決定如何去實施學習的方式。當學生能夠因此發現一個正確的途徑和方法時,那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和動力,它極大的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感和成就感。學習的促進者也會適時的給予鼓勵,我們可以看到,坪田老師説的最多的一個詞和展示的最多的一個動作就是與學生們擊掌慶賀,並喊出「耶!」。

  而當一切遭遇困境和阻礙時,坪田老師所做的只有一件事情,讓沙耶加相信:

  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高等教育發展學院教授——艾倫莫蒂博伊斯在 2013 年寫作了一部書叫《Teach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 step-by-step guide for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目前好像無中文版),在開篇前言中,艾倫提到了他對教育發展的一個看法:在過去,教師把兩樣東西帶到了課堂上——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前者用於為學生解惑答疑、傳授知識,後者幫助學生如何利用材料進行學習、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但艾倫認為,是時候提出優秀教育者應該必備的第三種要素了——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智力簡言之,就是感知和覺察他人和自我情緒的能力。

  換句話説,艾倫認為,一個優秀的教育者應該充分意識到學習過程中,情緒對於學習動力的激發和學習成績的推進的重要作用,優秀的教育者應該開始將關注點放在對學習者的情緒體驗上。這正如羅傑斯在以人為中心的心理諮詢中所強調的一樣,關注來訪者真實的感受體驗,對其真誠一致、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共感理解,那麼他內在的自我實現趨向將會帶領他前進。當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去關注到學生的情感體驗上,讓學習者對學習產生積極的體驗和動力,學習者自我實現的趨向將會帶領他努力奮鬥。(a good teacher who has the quality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eds to be able to recognize the emotional dimension of learning and to work with i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dimension of the learning–teaching exchange. It means all the educational works ar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just like Rogers’ Client-Centered Therapy.)

  在這部電影中,那位偉大的母親,也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教育者。並且電影用對比的手段,將這種特點彰顯至極致。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橋段,是父親在門口打罵兒子龍太,因為其想要放棄打棒球時,父親一邊憤怒地責罵,一邊怒吼着説到「當初你就是因為棒球特長而被學校錄取的,你現在退出了球隊,你讓我有什麼顏面去面對學校的領導」。這位偉大的母親忍受到了極致,將自己對丈夫滿腔的憤懣發泄了出來,用球棒打碎了車窗,大聲地告訴父親:「龍太是我的兒子,你總是在你的棒球夢想裏,你知道過他內心裏是怎麼想的嗎,你知道他每次參加球賽的前一晚都會哮喘發作嗎?因為他害怕,他害怕比賽輸掉之後會被你痛罵,這一切你知道嗎。你就只知道你自己面子。因為沙耶加,我好多好多次被學校老師叫過去,可是我從來不覺得丟臉,我真心地認為沙耶加是一個好孩子」(大意如此,原對白更為精彩)。這一段內心的宣泄,讓這一次衝突達到高潮,也震撼着我的內心。父親呆若木雞地趴在那裏,彷彿沉浸在自己夢想破碎的麻木和震驚中。

  這個家庭裏的父親和母親,像極了東西方教育文化的差異。

  當上個世紀 80 年代,羅傑斯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時候。中國才剛剛開始恢復高考幾年,整個教育秩序才剛剛起步。而到現在,中國依然沒有達到 30 多年前,羅傑斯提出的理想狀態。儘管美國對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依然爭議不斷,但那樣的理念在他們的文化下已經洗禮了 30 多年,不斷地被重新詮釋、改善和發展,很多精髓的部分已經深入到每個家庭、學校和學生的心裏。

  可以説,我們的教育落後不僅僅是 30 年,甚至是半個世紀。

  在中國,依然出現這樣的新聞的時候:女孩因學習成績差被親媽打死 母親被刑拘。我不知道,每一位學習者、教育者和母親會有怎樣的感受。而看過這部電影之後,你們又會是怎樣的感受。

  有時候,中國的無奈部分是源於教育資源的匱乏,競爭壓力的巨大,我們不得不去更加殘忍,就像前陣子復旦教授錢文忠所説「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怎樣看待錢文忠教授説“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請別再對孩子讓步”? - 育兒。可是這種不快樂帶給了我們什麼?我們每一個人內心裏大概都明白。我們都是這一切的親歷者。我相信我們大多數經歷過高考的中國學生,我們付出的努力程度都可以和電影中的沙耶加所媲美。可是我們的故事無法成為這麼動人的電影。

  因為,我們的努力如此枯燥,我們的奮鬥只感動了自己。在中國,沒有學習的促進者。

  這部電影,是不是可以喚醒我們的教師和家長。關注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肯定孩子的價值,相信他 / 她身上會發生的一切可能性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86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如何評價日本電影《墊底辣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