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之心有何深意 司馬遷有沒有妻子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很多人都聽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馬遷之心,又何嘗不是?只是司馬昭是王朝篡位的是野心,而司馬遷之心是,人人都能體會到的持久恆心、堅忍決心和嚴謹細心。
司馬遷雕塑
司馬遷的心臟只有一個,但人就是這樣奇怪,只是一個脆弱的心臟卻能變化出無數的精神動力。他二十歲時走訪全國各地,大禹治水的地方,屈原投江的地方,孔子講課的地方,項王自刎的地方。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他一路上風雨兼程。最後影視用十三年時間寫下五十二萬字,講述着三千年的歷史,此司馬遷之心為持久恆心。司馬遷為了真實史料遍訪全國,並且在當地仔細詢問老者,認真記錄史實。對於所蒐集的歷史通過層層篩選,凡是有疑點的資料皆不錄用,此司馬遷之心為嚴謹細心。
當全朝上下都在對投降匈奴的李陵口誅筆伐時,耿直的他站在客觀角度,為與自己關係僅是泛泛之交的李陵説話,去不曾想被大怒的漢武帝收監入獄,並對他處以宮刑。原本想一死了之的司馬遷為了史記堅持下來,以文王孔尼左丘孫臏等賢能激勵自己,最後再忍受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摺磨下完成了史家絕唱《史記》。此司馬遷之心為堅忍決心。司馬遷用這三顆心去完成歷史的總結,我學習司馬遷之心,完成對司馬遷的歸納,雖不敢説司馬遷之心全部包含在內,但這三顆心必然在內,如果説真的忘掉什麼,我覺得應該是一腔熱血不得志的傷心吧。
司馬遷的愛國名言
司馬遷的愛國名言最著名的一句是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之急。司馬遷在鴻篇鉅製的《史記》當中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經典名言,他不僅是西漢的史學家更是文學家,思想家。
司馬遷畫像
那麼多的名言警句,是司馬遷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每每讀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那段不禁精神振奮,似乎渾身充滿了力量。但每當看到這一句司馬遷的愛國名言總是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嘲諷。這句詩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形容李陵而説到的,但也就是因為李陵,司馬遷收到了宮刑,由於生性耿直,所以司馬遷站在客觀的江都講述李陵投降匈奴的苦衷,沒想到卻因此得罪了漢武帝,漢武帝將其收監下獄處以宮刑,司馬遷原本想一死了之,卻為了史記而屈辱的活了下來。
終於給好友書信一封在《報任安書》書中寫下了這句千古名言。無亂司馬遷的愛國名言是寫給李陵還是寫個自己,這對於漢武帝來説都是一個天大的諷刺。一心報復為了天下,可天下是誰的天下,是劉家的天下!當自己的觀點與你不一致便是殘酷的對待,對待一個隨時準備為國殉身的忠志之士。如果漢武帝就在面前,真想問他一句:良心可安?司馬遷的愛國名言出現的時間更是諷刺,偏偏是在自己受過宮刑之後書寫下來,對於這樣的事,我也只能用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的四個字:悲夫!悲夫!
讚頌司馬遷的詩句
讚頌司馬遷的詩句不勝枚舉,對於讚頌其恢弘鉅著《史記》更是多的難以數計。後人對其行事風格,記錄史料的嚴謹同樣大家稱頌。
司馬遷畫像
其中魯迅曾説《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不僅是讚頌史記的詩句,同樣也是讚頌司馬遷的詩句。除了司馬遷,還有誰會歷經千辛萬苦,一路風餐露宿,最後只為那渺渺數筆的真實史料。後來的史學鉅著有《三國志》、《資治通鑑》等,但魯迅偏偏只評價《史記》為史家絕唱,並與文學的中詩歌最高成就的《離騷》劃為等號。可見《史記》在後人心中的位置。
作為史學家記錄歷史方面,司馬遷為後人樹立良好的榜樣。班固讚頌司馬遷的詩句:不虛美,不隱惡,故為之實錄。要知道司馬遷的記載了很多古代君王,甚至包括再後來與劉邦爭奪天下失敗的楚霸王項羽,同時還對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領袖大加讚揚,這是作為帝王的武帝所不喜歡的。但司馬遷以歷史史實功績為主要標準,並不懼怕武帝的喜好,做到了實錄的客觀性。
班彪同樣讚頌司馬遷:文質相稱,良史之才。司馬遷書寫的《史記》不僅是史學名著,其文學造詣同樣深厚,説那是文學鉅著也不為過。司馬遷在史記中給人們留下無數的名言警句,更為我們留下拼搏的動力。讚頌司馬遷的詩句再多也不過是錦上添花,他的光輝不需要任何詩句的讚美。
司馬遷性格
歷史上的人有的能千古留名,被萬世稱頌,有的人遺臭萬年,為後世所不恥。然而司馬遷就是那個萬古流芳的人。我們也能從司馬遷的性格中看出,這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為什麼能夠為後世所稱頌。
司馬遷雕像
司馬遷是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太史令書寫歷史的筆,並且將這個任務視為自己一生的重任。司馬遷的父親彌留之際,將自己的遺願和家族的使命説與司馬遷,司馬遷含淚答應,並且在幾十年後將生死置之度外,只為完成這個使命,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性格中的那種為父盡孝的孝心,百善孝為先,太史公也是個孝子。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過自己對李陵的惋惜,當然在當時,司馬遷也是勇敢的站出來為李陵説話。李陵案發生之時,滿朝文武都對李陵羣起而攻之,只有司馬遷能夠冷靜分析情況。雖然當時的情況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看出,司馬遷性格中這種冷靜沉着、不隨波逐流的態度。
當然司馬遷性格中最寶貴還是司馬遷對生死的態度,對理想的最重,和對責任的看中。司馬遷大可以選擇一死了之,但是他沒有,他做了一個超越生死和人格的選擇。在屈辱和痛苦中滋長出的花朵總是格外的鮮豔,《史記》就是這樣的一朵鮮花,一個用苦難和屈辱澆灌出來的奇蹟。司馬遷性格中對苦難的不低頭,對生死的超脱都是人性中寶貴的一面。
司馬遷自稱
司馬遷,字子長,我國西漢時期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為人們留下了歷史鉅作《史記》,而司馬遷本身卻是為後人留下了諸多疑議,比如司馬遷的生卒年、最終去向等,還有很多人會糾結司馬遷自稱和筆名這樣的問題。
司馬遷畫
司馬遷,姓司馬,名遷,字子長,司馬遷自稱太史公。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期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太史令,而“公”是漢初的習慣稱謂,比如劉邦當年在沛縣被父老擁立為沛令,而劉邦按楚俗自稱為“沛公”。可見“公”在當時只是一種普通的自稱,並不是尊稱。
司馬遷年幼時即跟隨父親司馬談學習古文,在到達長安後同董仲舒等人學習了《古文尚書》和《春秋》,之後又到全國各地區遊歷,收集了大量歷史資料,為日後《史記》的撰寫做好了基礎。司馬遷父親司馬談生平的心願就是完成一部史書,在父親去世之後,司馬遷繼承父職開始着手撰寫《史記》。在《史記》的創作過程中司馬遷因李陵戰敗投敵一事被漢武帝定為死罪。為完成父親遺志,司馬遷自請宮刑而免死,在獄中司馬遷繼續《史記》創作。被釋放後的司馬遷擔任中書令,仍然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這部鉅作。在漢武帝駕崩之後,司馬遷便離開了長安,不知所蹤。
儘管司馬遷留給後世太多的疑問,但他卻為後人留下了《史記》這部史學著作,為後世研究漢代之前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材料,司馬遷因此也受到了後世的敬重與懷念。
司馬遷為什麼寫史記
司馬遷為什麼要寫史記,在《報任安書》能夠尋找出部分答案,司馬遷説寫《史記》是“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意思就是要研究探索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並且要從中理順明白從古代到現在的變化遷移,成就自己的獨立完善的理論著述。這是司馬遷官方的回答,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其他方面對司馬遷的寫作目的,做一個更全面的分析。
《史記》序言
第一個最主要的目的,也可以説是原因,是為了要繼承司馬談的遺願,完成司馬談要編撰史書的宏偉願望。而且司馬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史官,對於史官這件事情,司馬遷的心裏應該是有一種使命感和歸屬感的。
第二,司馬遷寫《史記》是想要繼承《春秋》中所傳遞的精神。司馬遷對“春秋之義”是非常推崇的,這和早年間司馬遷和董仲舒等人的結交也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司馬遷想要傳承孔子的真意,將《春秋》中的褒貶精神,在自己的《史記》中繼續傳遞下去。
第三,寫《史記》是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官的使命,一個史官的事業就是撰寫歷史,將歷史以文字的形式傳遞給後人,令後人對歷史有所瞭解,有所評價,這是史官的使命,也是史官的責任。司馬遷正是肩負起了這個責任,並且停留於此。司馬遷不但完成了一個史官的使命,他更是用自己畢生的經歷,完成了一個史學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