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校附院 抗疫尖兵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經典




鍾南山院士


李蘭娟院士


王辰院士


喬傑院士


張伯禮院士

高校及其附屬醫院是我國醫療救治、醫學科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高校及其附屬醫院在疫情防控、醫療救治中發揮了重要甚至關鍵性作用。昨日,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GDI智庫)發佈《疫情防控中的高校力量》(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運用大數據技術,聚焦高校及其附屬醫院在援鄂醫療、本地定點救治、科研抗疫等方面的表現,展現高校醫療、科研力量在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體現出的責任和擔當。

數據顯示,全國100多所高校及其附屬醫院(含直屬附屬醫院和非直屬附屬醫院)共派出19508名援鄂醫療隊隊員,佔全國援鄂醫療隊總人數的46.4%。各地陸續確定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中高校附屬醫院佔比25.59%。

文、表/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徐靜

圖/新華社

《報告》主要分析對象為:設有醫學類學科、專業的“雙一流”建設高校,醫藥類高校,以及部分含醫藥類碩士點的高校(不含軍隊院校)。數據來源於國家衞健委和各地衞健委、高校及其附屬醫院和權威媒體。援鄂醫療數據統計截至3月9日,科研抗疫數據統計截至3月27日。

來自高校及其附屬醫院的抗疫一線專家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諸多高校專家學者、醫生護士投身“戰場”,科學“抗疫”,發揮重要甚至關鍵性作用。

鍾南山院士

1月20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鍾南山院士在央視新聞節目中首次公開新型冠狀病毒存在“人傳人”的現象,引起社會強烈關注。

李蘭娟院士

1月下旬,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李蘭娟院士提出武漢“封城”建議,這對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範圍蔓延具有里程碑意義。

王辰院士

2月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王辰院士接受“新聞1 1”連線採訪時對方艙醫院的使用進行了解釋和説明,並強調解決收治容量的問題。方艙醫院自投入使用以來,大量收治輕症病人,是隔離控制傳染源、避免患者之間交叉感染的有效舉措。

喬傑院士

2月12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院士在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孕婦和新生兒應被視為關鍵的風險人羣。

張伯禮院士

3月11日,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表示,對於隔離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發熱患者、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給予中藥湯劑,起到了分化人羣、控制病情、撫慰情緒的作用。

高校及其附屬醫院派出援鄂醫療隊隊員近2萬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100多所高校及其附屬醫院(含直屬附屬醫院和非直屬附屬醫院)共派出19508名援鄂醫療隊隊員,佔全國援鄂醫療隊總人數的46.4%。

江蘇高校及其附屬醫院派出1752人,數量居首;廣東高校及其附屬醫院派出1683人,位列第二;上海高校及其附屬醫院派出1451人,浙江高校及其附屬醫院派出1301人,分列三、四位。

GDI智庫對高校及其附屬醫院派出援鄂醫療隊人數進行數據挖掘分析,5所高校及其附屬醫院人數在500人以上。浙江大學35支醫療隊共658人,山西醫科大學71支醫療隊共625人,上海交通大學25支醫療隊共566人,吉林大學13支醫療隊共543人,中山大學16支醫療隊共525人。排名前20的高校及其附屬醫院中,派出人數均在300人以上。

廣東8所高校及其附屬醫院累計派出援鄂醫療隊1877人(含高校在省外開設的附屬醫院數據)。其中中山大學16支醫療隊伍共525人、廣州中醫藥大學48支醫療隊伍共382人、南方醫科大學14支醫療隊共286人,位列前三。

高校附屬醫院派出45支“百人天團”

多所高校附屬醫院一次性派出超百人的醫療隊馳援湖北,這樣的醫療隊被稱為“最美逆行者”中的“百人天團”。截至3月9日,23所高校及其附屬醫院先後派出45支“百人天團”醫療隊。

“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以及中山醫等醫療團隊支援武漢。北京協和醫院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分別“整建制”獨立接管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重症病房;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共同接管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1月27日、2月13日,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先後派出138名和137名醫療人員支援湖北,是唯一一所派出兩批“百人天團”的高校附屬醫院。

高校及其附屬醫院醫務人員表現突出

3月5日,國家衞生健康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於表彰全國衞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授予472位同志“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追授34位同志“全國衞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北京、江蘇和廣東高校及其附屬醫院中分別有24人、23人、21人獲“全國衞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居前三。

吉林、廣西、寧夏三地獲“全國衞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的醫護人員全部來自高校及其附屬醫院,上海、廣東、貴州三地超8成來自高校及其附屬醫院。

獲“全國衞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數量前五的高校中,兩所來自北京;獲“全國衞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的48人中有24人來自北京高校及其附屬醫院,數量均位居全國首位。

廣東有5所高校及其附屬醫院的21名醫護人員獲“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其中中山大學10人,廣州中醫藥大學5人,廣州醫科大學3人,暨南大學2人,廣東藥科大學1人。

高校附屬醫院佔定點救治醫院比例超1/4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醫療救治是急中之急、重中之重,各地陸續確定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收治確診病人、疑似病人,其中高校附屬醫院在定點救治醫院中佔比25.59%。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以上的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是高校附屬醫院,分別為:廣東、四川、江蘇、貴州、浙江、重慶、寧夏、雲南、上海。貴州省這一比例近70%,寧夏回族自治區高達75%。廣東、江蘇、四川、貴州四省超過10所高校附屬醫院成為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高校及其附屬醫院在國家醫療力量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廣東、四川、江蘇在全國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數量中位列前三。其中廣東7所高校共有18所附屬醫院被納入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承擔廣東新冠肺炎救治的重要任務。

逾300項抗疫科技成果來自高校

科研攻關是疫情防控的強力支撐。作為我國科研的主要平台,高校在科研抗疫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根據中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聯盟的數據,截至3月31日,共有99所內地高校參與科研抗疫,產出科技成果324項,其中生物醫學類科研成果佔比超三分之一,涵蓋藥物篩選、臨牀救治、病毒來源、疫苗研製等領域。

以“新冠肺炎”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截至3月25日,可檢索到相關醫學類中文文獻439篇,其中作者單位來自高校或高校附屬醫院的累計303篇(含跨校或跨院合作撰寫),佔比約69%。在國內期刊發表“新冠肺炎”相關醫學類論文數量達10篇以上的高校中,有三所來自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學者在貢獻抗疫“中國方案”中發揮重要作用。

以“新冠肺炎”的英文名稱及其曾用英文名稱為主題在生物醫藥文獻數據庫PubMed進行檢索,截至3月27日,由中國學者(不含港澳台數據)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外文醫學期刊的文獻(含跨國合作撰寫)累計350篇,其中作者單位來自高校或高校附屬醫院的累計317篇(含跨院校合作撰寫),佔比約90.6%。北京大學、首都醫科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6所高校在國內期刊及外文期刊發表醫學類論文均超過10篇。其中,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位列國內外期刊醫學類論文發表總量前兩位。

由高校及其直屬附屬醫院參與撰寫並發表在外文醫學期刊的317篇論文中,有24篇被收錄於影響因子排名前10的“全科醫學及內科醫學類”SCI及SSCI期刊(以Web of Science公佈的最新排位為標準),其中有19篇第一作者單位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鄭州大學、重慶醫科大學10所高校及其直屬附屬醫院。重慶醫科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等多所高校在此次科研抗疫中表現突出。

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GDI智庫)周巧怡、林子雅、徐佳宛、廖禕然、曹瑞丹、閆奕萌、黃曉聰對此文亦有重要貢獻。

【來源:廣州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