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載灃和清宣宗光緒皇帝都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兒子,其中載灃在奕譞的兒子中排行老五,而光緒帝載湉則排行老二。他們兩個都是皇室成員,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是大不相同。光緒帝名義上是皇帝,但是卻要處處受制於慈禧太后的干涉,他想施展自己的抱負也無能為力,最終積鬱成疾而死。而他的弟弟載灃,雖然曾經擔任過監國攝政王的職位,也曾經差點被暗殺,但是最終卻安詳晚年,壽終正寢。
光緒帝雕像
光緒帝,原名愛新覺羅·載湉,生於1871年8月14日,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父親是醇親王奕譞,母親是慈禧太后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在1875年被慈禧和慈安太后立為皇帝,因為年紀還小便由他們垂簾聽政。到了1889年,光緒帝開始親自處理政事,但是他發現真正的權力還是在慈禧手中,自己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之後不久便爆發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戰爭,當時光緒帝的要的是堅決迎戰,但是最終因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以失敗告終。之後,他又大力支持康有為和梁啓超發動的“戊戌變法”,但是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極力阻擾又一次以失敗告終。之後他便被剝奪了皇權,被慈禧太后以生病為由軟禁在中南海瀛台,直到1908年暴斃而亡,年僅三十八歲。
而弟弟載灃比他要幸運得多,他出生於1883年,,於1890年集成父親的爵位成為第二代醇親王,之後不久又被任命為頭等專使趕赴德國為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殺的德國公使克林德道歉,他因為言辭拒絕了德國皇帝要他跪拜的要求,顯示出了自己的氣節。在1908年,他的兒子溥儀被立為帝,他則擔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等到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辭去攝政王職位,從此便不再過問政事,安心生活,一直到1951年病逝,享年八十九歲。
同為醇親王奕譞的兒子,他們兩個的經歷卻如此不一樣,不禁讓人感概命運的無常及不可捉摸。
攝政王載灃
愛新覺羅·載灃,曾經在清朝最後的三年間即1908至1911年擔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這個職位的設立是為了代替他的長子當時還只有三歲的宣統帝溥儀處理政事而建立的,因此在這三年間載灃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這個職位卻令載灃感到非常痛苦和憂慮,甚至可以説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三年。因為他不僅要承受來自朝野上下的巨大壓力,而且還要維護當時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的統治。
愛新覺羅·載灃
載灃當上執政王首先要處理的就是袁世凱的問題。袁世凱是在戊戌變法中靠出賣維新派而發家的官僚,深受在位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青睞。當時的袁世凱手握軍政大權,位列軍機大臣要位,在朝廷中有很大的勢力。這引起了一些王公大臣的嫉恨和擔憂,其中的肅親王善耆、鎮國公載澤和小恭王溥偉就聯名秘密向載灃金嫣要他下令剷除袁世凱,而且又因為載灃的哥哥光緒帝曾經留下了“殺袁除恨”的遺旨,在這種情況下,載灃便着手準備誅殺袁世凱,但是當時的重臣張之洞卻不同意殺袁世凱,他認為光緒帝剛剛駕崩,不宜大開殺戒。而且袁世凱在朝中黨羽眾多,一旦對他下手可能會引起軍隊的混亂。載灃因為自己的猶豫不決最終錯失了殺袁世凱的機會,只是罷免了他的一切官職。
但是到了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面對全國上下的革命浪潮,為了挽救清政府的命運,只得重新請袁世凱出山,任命他擔任總理內閣大臣。隨後不久,他便辭去了攝政王的職位,退隱至北京醇親王府,不再過問政事。直到1951年安詳離世,享年八十九歲。
應該説載灃在攝政王之位上是想做出一點功績的,只是無奈當時的清政府已經處在滅亡的邊緣,他又缺乏治理國事的經驗和手段,最終也沒能改寫清朝覆亡的結局。
汪精衞刺殺載灃
在中國近代史上,提起“汪精衞”這個名字,人們想到的最多的應該是他投敵賣國,背叛革命淪為應該徹頭徹尾的漢奸,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汪精衞青年時期,他對祖國是滿懷熱情和希望的,為此他也曾加入過由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他還策劃過一樁震驚一時的暗殺計劃,暗殺的對象是當時中國實際上的統治者,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監國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
汪精衞
1905年,汪精衞加入同盟會,希望以革命的力量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命運。他主張徹底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新國家。但是四年的時間過去了,革命黨人雖然組織了多次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起義活動,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都失敗了。汪精衞不能接受失敗的結果,他便決定通過暗殺清政府的重要成員來顯示革命黨人的力量和決心,從他“化自己為灰燼來煮成革命之飯”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當時他的意志之堅定。
他的這種為革命獻出一切的精神還吸引了後來他的妻子陳壁君對他的愛慕,陳當時便決定與他一起施行暗殺計劃。汪精衞和陳璧君等四人經過商議之後,把目標鎖定為監國攝政王載灃。他們通過各種途徑瞭解了載灃的出行或習慣之後,他們決定在載灃經常走過的甘水橋用炸彈暗殺他。為了確保暗殺成功,汪精衞特地找人做了一個一尺高的大鐵罐,裏面裝滿了炸藥。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並沒有遙控引爆技術,就是説如果炸藥爆照,那麼作為引爆者的汪精衞也是必死無疑的。
但是因為他們在埋炸藥時誤把路人當成了警察,急忙逃離,導致了計劃的失敗。後來當他準備再次埋伏炸藥時很快被抓獲,但是汪精衞即使在警察面前也是從容不懼,甚至還對他們宣傳革命思想。可見當時他受革命思想影響之深。
如果汪精衞的暗殺計劃成功,或許中國歷史就會改寫了,他後來可能也不會去當漢奸。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是永遠無法假設和重來的。
載灃為什麼不殺袁世凱
愛新覺羅·載灃,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因為他可以説是清朝在最後三年即1908至1911年之間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當時的皇帝是他的長子,年僅三歲的宣統帝溥儀,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替年幼尚不能處理政事的溥儀治理國事。載灃在攝政王這個位子上曾經也努力過,想要挽救清朝的命運,當時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這裏面的原因,除了歷史的潮流不可逆這個原因之外,載灃沒有趁機殺掉袁世凱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載灃劇照
1908年11月14日,載灃的哥哥也就是光緒帝載湉突然駕崩,因為光緒死的時候只有三十八歲,沒有留下子嗣。於是在權傾一時的慈禧太后的一手策劃下,決定讓載灃的長子溥儀繼位。因為但是溥儀還只是一個三歲的孩子,不能親政,於是便任命載灃為監國攝政王,代替溥儀處理政事。
在當時的朝野中,袁世凱的勢力是最龐大的,他擔任的是軍機大臣的職位,可以説是手握軍事大權,而且朝中黨羽眾多,這對清朝的安危成了很大的威脅。另一方面,袁世凱曾經出賣過他的哥哥光緒帝大力支持的“戊戌變法”的人,因此光緒帝對袁世凱也是非常憤恨的,基於這些原因,載灃決定誅殺袁世凱。但是卻遭到了另一重臣張之洞的反對,他認為光緒皇帝剛剛駕崩,現在誅殺舊臣是不吉利的,而且袁世凱在朝中的勢力和威望都很大,任何殺了他可能會引起朝廷的混亂。載灃覺得他説的有理,但是又實在擔憂於袁世凱的勢力,猶豫了很久之後,他最終並沒有殺掉他,而是以他需要養病為由,罷免了他的職務。就這樣錯過了除掉袁世凱的機會。
雖然説就算除掉了袁世凱或許也不能阻止清朝的滅亡,但是可能會對當時的政局產生重大的影響,歷史可能也會改寫了。但是這終究只是假設,歷史是不可能重來的。
載灃和孫中山
愛新覺羅·載灃,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攝政王,也是清政府在最後三年(1908-1911)的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載灃是一個懦弱無能的書生,正是因為他的優柔寡斷和愚昧無知才導致了清朝最終的滅亡。載灃的政治才能到底如何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但是他在辭去攝政王之後的數十年中的表現卻非常明智和清醒,而且頗有政治頭腦。
載灃劇照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反帝的熱潮,在這種情形下,載灃沒有像那些誓死不接受新政的保守派那樣負隅頑抗,而是選擇了辭去攝政王之位,從此不再過問任何政事,安心居住北京的醇親王府國安定平靜的生活,一個清朝的皇室成員,能夠把局勢看得如此透徹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醇親王的日子裏,不管外界如何風雲變幻,他始終沒有發出過任何聲音和意見,不管是“張勳復辟”還是他的長子溥儀邀請他跟自己去“偽滿洲國”,他都是冷眼旁觀或者不為所動。而在1925年的一天,發生了一件可謂是震驚一時的事件。
那是在正月裏一個漫天大雪的日子,偉大的革命領袖孫中山突然造訪醇親王府,要知道正是因為他所領導的革命才使清朝滅亡的,他們應該是勢不兩立的仇人才對。但是在載灃和孫中山的見面過程中,會談氣氛卻十分融洽,孫中山高度評價了載灃辭去攝政王一職的行為,認為他很有政治遠見和頭腦,而載灃則便表示這是大勢所趨,自己只是依照歷史的軌跡行事而已。在談話的最後,他們還一起合了影,相約下次再見面。沒想到的是,孫中山一個月之後就過世了。載灃聽聞之後,把那張合影放在了書房裏,並圍上白花,悼念這個偉大的政治家。
載灃和孫中山的故事,不僅讓我們見識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懷,也體現了載灃冷靜的頭腦和智慧。
愛新覺羅載灃
愛新覺羅·載灃是清宣宗道光帝的孫字,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個兒子,他是在宣統年間的開始任監國攝政王。下面就讓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人物愛新覺羅載灃。
愛新覺羅載灃照片
首先,愛新覺羅·載灃出生於清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字是“伯涵”,號為“靜雲”,在晚年時自號“書癖”,並改名“載靜雲”。他在光緒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的時候繼承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後來因為在義和團運動中來自德國的公使克林德在北京遭到謀殺,於是他在1901年的時候派專使大臣前去德國道歉謝罪,並且還拒絕德皇跪拜等要求,堅持大義。
在光緒三十四年的時候他擔任軍機大臣要職,並在同一年的11月份他的兒子溥儀繼承大統,而他則是擔任監國攝政王一職。在第二年,也就是在1909年的時候載灃擔任代理陸海軍大元帥一職。所以説,在清朝的最後三年的時間當中,愛新覺羅·載灃才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後來在宣統三年八月的時候爆發了辛亥革命,於是他被迫辭去攝政王這一要職,開始獨居家中,到第二年的時候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
於1928年的時候,遷往到天津居住,後來來到了東北並拒絕了日本人勸降的要求,還怒斥自己的兒子溥儀投靠日本,在此之後又返回關內居住。關於載灃將醇王府也在解放後貢獻給了人民政府當作辦公場所。最終在1951年初期的時候,愛新覺羅·載灃由於年老多病在同年的2月3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