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一生傳奇經歷 司馬遷的名言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趣味野史。

司馬遷經歷

世人對司馬遷這一歷史人物必然不會陌生,作為《史記》的作者和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經歷坎坷,曾被接受宮刑獲罪入獄,坎坷的人生經歷塑造了司馬遷隱忍不屈的品格,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完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司馬遷畫像

司馬遷出生於漢景帝與漢武帝年間,家庭生活比較富足。司馬遷從小跟隨父親讀書,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十歲時司馬遷就能誦讀多部古文。漢武帝建元年間,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前往長安擔任太史令,此時年幼的司馬遷仍在老家龍門過着讀書耕作的生活。年長後的司馬遷已經學有所成,他來到父親的身邊,司馬談令其遊歷河山蒐集遺聞古事,於是司馬遷在二十歲的時候開始尋訪天下,他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拜訪的地方也多是歷史名人的故鄉和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這為他以後的《史記》撰寫積累了大量素材。遊歷結束後,司馬遷返回了父親身邊,並在朝中擔任郎中。漢武帝元豐元年,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而司馬談因病留在洛陽而不能前行,司馬遷在父親病危之際趕到了父親身邊,司馬談千叮萬囑司馬遷一定要接管他的工作,完成史書整理,並記載好歷史,不能讓國家歷史文獻中斷。司馬遷流淚接受了父親的遺志。

為完成撰寫史書工作,司馬遷廣交天下賢能,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董仲舒和孔安國。在編寫《史記》的過程中,司馬遷還參加了《漢歷》的定製。然而漢武帝天漢二年,李陵戰敗被俘,投降匈奴,漢武帝大怒,羣臣紛紛聲討譴責李陵,只有司馬遷一人為李陵辯解説情,漢武帝定了司馬遷誣罔之罪,按律當斬。司馬遷自請宮刑免除一死,他只為完成尚未寫完的史書,於是在獄中的司馬遷隱忍著書。出獄後他又擔任中書令,仍然筆耕不輟,終於寫完了偉大的歷史鉅著《史記》。

漢武帝駕崩後,司馬遷也離開了長安,不知所終。然而他留給了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只是他的《史記》,還有他那偉大崇高的品格。

司馬遷的名言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記》中也有許多振聾發聵的言語,被後人奉為圭臬。

司馬遷小時候學寫字

其中最著名的就應該是出自《報任安書》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用這樣一句話,解釋了他內心甘願為自己的理想抱負飽受屈辱的決心和毅力,但是使這句話出名的還是毛澤東主席,這句話曾被毛澤東主席引用到《為人民服務》中,高度臧洋了張思德為人民犧牲的奉獻精神。因此,這句話也為廣大人民所熟知。

“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一句體現了司馬遷的思想追求,為道而生,為道而死,這是司馬遷人生的真諦,也是後世萬千人的人生的信條和準則。當然司馬遷也説過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話,比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中所用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人要真誠、誠實,這樣就能夠感動別人收穫回報。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民以食為天”也是司馬遷所説的話,能有這樣的覺悟,司馬遷在今天也應該是個吃貨吧。

另外我們常用的成語“兔死狗烹”也出自司馬遷的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也揭露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形容有的人過河拆橋不懂回報。“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都是出自司馬遷的名言。

司馬遷與史記

眾所周知,《史記》是西漢著名的也是最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著作,司馬遷傾其一生,最終完成了這部經典的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而這其中也有許多曲折的故事為後人所知。

有關司馬遷的插畫

司馬遷子承父業,父親司馬談在臨死之前將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遺願都託付給司馬遷,希望司馬遷能夠接着編寫自己的論著。司馬遷也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早年間遊歷山水,瞭解風土人情,蒐集古事舊聞的司馬遷為編寫《史記》積累的大量的素材。公元前104年的時候,司馬遷就着手開始編寫《史記》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時候,李陵戰敗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虜做了戰俘,漢武帝對此非常的生氣。但是司馬遷卻沒有逢迎漢武帝的意思,司馬遷為李陵解釋求情,認為李陵是一個孝敬愛國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還想着他日能夠重新回朝。但是漢武帝卻將司馬遷逮捕入獄,司馬遷被捕入獄之後遭受到了酷刑拷打。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實”之後,司馬遷也因此受到了牽連,受到了宮刑的處罰。

在身體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創傷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寫《史記》之上,完成《史記》也成為了司馬遷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前後十四年,司馬遷最終完成這部傳世的鉅著,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也被人們所傳誦。


司馬遷評價漢武帝

在中國古代,對於漢武帝的評價一直以來都有着兩種不同的觀念,推崇他的人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帝王,他帶着大漢朝打了出去,使得大漢真正的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巔,使得漢族真正的站了起來。但是也有不少史學家認為漢武帝為人窮兵黷武,使得西漢在他的後期呈現了一種頹勢,而且為人殘暴兇戾,後期更是求仙問道,對於帝國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其中司馬遷就是第二種觀點的一個支持者。

漢武帝的畫像

自古以來很多史書的優秀的史學家考量一個帝王的好壞大多都是站在當時百姓的立場上來看的,所以縱觀司馬遷在史書上對於漢武帝的記載大多都是記載一些他窮奢極欲,刑法嚴苛,而且又常年征討四方,給大漢的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使得無數的農民因此破產,也導致了一些地方發生了農民起義。可以看出雖然司馬遷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漢武帝的功業,但是還是正直的批評了很多漢武帝做的不好的地方。這樣正直的態度也是司馬遷一直以來受到了無數人推崇的原因。

雖然一直都説漢武帝窮兵黷武,但是其實這也是有着一定的歷史背景的,在漢武帝之前匈奴勢力何其強盛,自戰國時期就一直侵略華夏,就連秦始皇也只能修築長城防守,即使如此每年都會有匈奴掠奪邊境,但是漢武帝很明智的將戰場放到了匈奴的地盤裏面,雖然因此給國內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是因此幾次大敗匈奴,在西域諸國樹立起了大漢的威名,然後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將匈奴徹底打廢了,到了東漢甚至有幾千漢軍將幾萬匈奴擊潰的事情發生,不得不説在這其中漢武帝功不可沒。

司馬遷宮刑

宮刑是中國古代嚴酷的刑罰之一,歷來也有很多名人曾因為一些原因遭受過宮刑。漢武帝生性殘酷,在他統治的時期,許多朝中的許多大臣都曾受到過一些酷刑,其中也有司馬遷、張賀、李延年等人。

司馬遷

當時李陵帶了五千兵馬出擊單于,但是行軍至浚稽山的時候遭遇到了單于的突襲,結果李陵以寡擊眾,以五千的兵力殺敵一萬多。但是單于的兵馬越聚越多,而漢軍的援軍卻遲遲未到,於是李陵就彈盡糧絕,最終投降單于成為戰俘。當時羣臣都聲討李陵的行為,但是司馬遷卻站出來説了幾句真話,説李陵孝敬父母、寬仁待下,又忠於國家,可能是情急之下投降匈奴,心中卻想着能夠早日回朝。漢武帝聽了之後大發雷霆,將司馬遷給收監了。

但是後來公孫敖前去匈奴接李陵回朝未果,公孫敖沒能完成任務,於是就向漢武帝造謠説是看見了李陵在匈奴練兵,準備幫助匈奴攻打大漢。漢武帝盛怒之下殺了李陵的家人,為李陵説話的司馬遷也受到了牽連,要被處以死刑。當時法律規定,處以死刑的人如果能拿出五十萬的贖金就能保命,或者降死刑為宮刑,以此求生。司馬遷為完成父親的遺願,完成自己的使命,於是選擇接受宮刑。

出獄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最終完成了史學著作《史記》,而宮刑,從某種程度上對於司馬遷來説,是他前進的動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49 字。

轉載請註明: 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一生傳奇經歷 司馬遷的名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