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究竟告訴我們什麼 荀子是哪個學派的代表人物

荀子修身究竟告訴我們什麼,荀子是哪個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修身》是荀子的著作之一,也是荀子思想的重要體現。今天,我們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荀子修身》告訴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荀子石像

“修”是修理、修養,“身”就是身體、精神和心靈,而所謂“修身”就是指,人們通過對生活中種種體驗進行參悟,從而提高自己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修養,這樣有利於人們身心的健康。修身一直都是思想家注重的事情之一,荀子也不例外。

在《荀子修身》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領悟到的一來就開始教人們正確地對待身邊的好壞、善惡,告訴人們嚮往善是有利於取得成功的,然後,又告訴了人們什麼是善與好,以及教人們變善、變好的方法,指出要提高自己在思想、人品等方面的修養,有利於自己變善和變好,從而説明了修身的重要性。

又説明了人們從善,對人品方面有較高修養的好處,荀子説這樣的人不勢利,可以過得快樂,而且會減少外部對自己的威脅;另外,對於修身過程的艱難也進行了説明,告誡人們修身要有一直堅持的毅力和一直努力的精神。最後,他也指出在修身中老師的重要,認為修身要有老師指導,而且也強調了禮樂在修身中也是很重要的,認為,人要有所約束才可以做到修身。

荀子所提倡的修身其實也是對於人們的一種要求,是對於人們的一種約束,是與當時時代要求相符的。

荀子的學生

説起荀子的學生,相信很多的人都會想起古時候非常有名的韓非子還有李斯,應該説在荀子的學生中,這兩個學生是相對比較優秀的,所以給後世留下的印象也是比較深刻的。而我們今天主要講的就是荀子的學生裏面最有名的韓非子。

荀子畫像

作為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具有很多的成就,韓非子是先秦時候所出現的最後一位儒家人物,出生在當時的趙國,本身不是儒家學派的人物,而是法家學派的重要思想家,也是取得成就比較大的人,到了後來甚至還提出了一些儒家相關的思想論證。

而作為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因為長期遊學,到了齊國,成了齊國稷下學宮的儒學大師,不管是孔孟還是漢儒,都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大家,所以説如果沒有荀子的話,也就沒有了這麼優秀的學生,也就不會有漢儒,而中國文化會變成什麼樣,其實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荀子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也是不可取代的一個任務。因為他教出了韓非子這麼優秀的學生,為法家思想的延續以及發展也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的。

作為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其實也是荀子的榮耀。如果沒有荀子的話,韓非子也不會這麼優秀。當然如果沒有韓非子的話,法家思想也許會稍許遜色。因此荀子的成就除了那些思想主張之外,還擁有了這樣一位學生,讓後世無法忘懷。

荀子名言

在書籍中,名言所扮演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説寫一本書籍,你不曾用過任何的名言,那麼這本書籍也就會失去了文采,失去了流傳的目的。所以很多古代思想家的名言,在書籍裏面還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通過自己的名言,而賦予了書籍豐富多彩的魅力。就如荀子名言,也是如此的。

荀子在世時為後世的人們留下了很多的名言,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做人上,荀子所留下的名言,其實都給人以警醒,告誡了很多的人在學習的路上,應該要怎麼去做,才能夠變得比較優秀,要怎麼去做,學習之路才是比較順暢的,不至於説因為學習的辛苦,從而就放棄了學業之類的。

這些在荀子的名言中,你都是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的。特別是荀子名言中的勸學部分,更是讓無數的學生都感覺到特別受教。其次就是在遵從禮儀方面了,對於這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言,禮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沒有禮就不成方圓,這一直都是人們所遵從的,人與人之間應該要有禮,那麼才能夠變得比較和諧。

而這些都在荀子名言中有所詮釋。當你想要知道怎麼樣的學習才是正確的學習,當你想要知道什麼樣的人際關係才是正確的,當你想要知道找到一個反省自己的機會,其實多看看荀子名言,都可以給你一個解答,讓你頓時豁然開朗,變得更清楚。


荀子簡介

荀子作為戰國的一位儒學大師,生平有着比較多的作品,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所以很多的人對於荀子的印象也是比較深刻的。荀子是趙國人,名字叫做況,是儒學大師。在古書中經常以孫卿的身份出現,如此優秀的大師,讓後世還是念念不忘的,但是這位大師是什麼時候離開人世間的,在書籍中卻沒有任何的記載。

荀子畫像

在我們所看到的書籍中,記載着一些荀子的資料是荀子的思想。

所以,荀子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學識方面比較出色淵博,並且也繼承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在那個時代對當時的人們也有着比較大的幫助,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吸收了其他思想家的一些精華,從而在儒學中變成自己的一派,也是如此令後世難忘的原因之一。

而荀子的死亡時間,有些書籍記載着應該是在春申君死後不久,但是並不是十分的明確。所以,荀子的這個死亡時間總是成為一個謎一的問題存在着,但是荀子的傑出成果還是令世人們肯定的。

不管怎麼説荀子都是儒家學派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位,因為荀子的書籍還有一些主張,讓後世獲得了更多更為巨大的文學薰陶,而在現在的課堂上,荀子的思想也是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讓學生們都在荀子的思想下不斷地成長起來,從而漸漸地變成一個優秀的人,或許這就是荀子為後世所留下的最珍貴的寶藏。

荀子大略

荀子出生於公元前313年,死於公元前238年,是戰國時期的趙國人。荀子的大略主要講的是人的善惡觀念,嘴巴上講講善與惡是容易的,問題的關鍵是看行動,哪怕善事再小也要去完成,惡事再小也不能去做。

荀子石像

荀子小時候非常的聰敏,在荀子10歲的時候就有神童的稱號,學問很好、長大後遊歷過許多的國家曾經到過燕國,不過很可惜荀子沒有被燕國的君王賞識。到了荀子50歲的時候,齊國的君王張榜要招賢才,許多人都紛紛趕往齊國,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齊國。

荀子在齊國住了很長的時間,一直受到齊王的尊敬,荀子在齊國當了齊國的顧問。關於荀子大略的觀點也在齊國傳播開來。由於荀子一直受到齊王的賞識遭到很多人的眼紅,還到處説荀子的壞話,誰知道這些話卻傳到了齊王的耳朵裏,因此齊王開始慢慢疏遠了荀子。

荀子看到這樣的情況便離開了齊國。這時荀子都已經81歲了。荀子聽説楚國在招賢才,荀子便決定去楚國。楚國的春申君聽説過荀子,便讓他在楚國當了蘭陵令。但是沒想到荀子去到了楚國還是有人在説他的壞話,春申君被這話蠱惑了,後來春申君辭退了荀子。

荀子去到秦國見了秦國的君王。而此時的秦王正想攻打天下,對荀子對他講的道理一點也聽不進去,荀子心灰意冷只好回到了趙國。春申君趕走了荀子便心生悔意,就派人到趙國去請荀子回來。荀子拗不過春申君的好意,便又回到了楚國當官。春申君死後,荀子也90多歲了,就辭官退隱了。

荀子王制

著名文章《荀子王制》是荀子的著作《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九篇。該篇文章出自於《禮記》,作為一種規章制度,為古代君主用於治理天下,其內容幾乎涉及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制度,如建國、封官、俸祿、刑罰以及學校教育等方面。

荀子畫像

文章《荀子王制》主要表現了荀子在政治上的見解。荀子認為,國君的治國國家之道實質上是其實施任賢免廢、軀惡善民的政治之道。國君只有賞罰分明,對良民加以獎賞,而對惡者予以懲罰,做到公正開明,才能歸順民心,以禮之道來約束和管理國民。

同時,荀子主張,國君在對政務事宜進行處理時,要兼顧禮教和法率並行。並強調在政務事宜的處理上,衡量一個國君是否足夠賢明,並不是國君事事親為的本領,而更重要的在於看國君是否懂得利用德才賢能之士的才華和能力來幫助其治理國家。因此,荀子提出,平政愛民、隆禮敬士和尚賢使能的品格是一個優秀的國君應具備基本品格,而如何培養出這些品格正是一名優秀的國君應該努力的方向。

另外,荀子在《荀子王制》中同樣對一個國家存亡的條件進行了闡述。篇中荀子指出實行仁政、明紀法則、任人唯賢、善待國民是一個國家得民心、統治天下的決定條件,如果一個國君能夠做到上述所説,則其所治國家必定會興盛輝煌。


荀子圖片

荀子思想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為了紀念他,一代代畫他的像。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圖片就由他的畫像製成。之所以人們畫出他的像,是告訴大家這個就是荀子,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革。

荀子畫像

荀子的圖片是荀子原來的面貌嗎,歷史已經久遠,是否本人是不是這個樣子已經沒有辦法考證。但這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站在他的畫像面前,看着他的眼睛,仔細聽他要對我們説什麼?看着荀子的圖片,那雙眼睛活靈活現,嘴在微微的笑着,彷彿在説:“朋友你來看我了嗎?我已經去世很久了,你看見我寫的書籍了嗎?

希望你可以好好閲讀,早已長眠地下的我,是真的希望萬家和睦,再也沒有戰爭。”荀子堅定的目光,彷彿在説人就是要有勇氣面對困難,瞭解自己,有困難不怨天不怨地,懂得在逆境中奮力抗爭,所有的逆境都將逆轉。

荀子的像是為了紀念這個曾經來到世間的人,他並不知道自己的畫像可以流傳這麼遠,當時的他只想把自己想説的説出來,想做的做出來,希望給當時的人和後代的人有所幫助。

有一張圖片荀子拿着一卷書,應該是用布寫的吧,彷彿在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在勸學中講出了一定要多看書。後天學習非常重要,學習並沒什麼捷徑,要用心堅持下去,不要不求解釋的死記硬背。

荀子的行政思想

荀子出生於戰國時代的趙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政治家,被尊稱為“荀卿”。 荀子信仰儒學,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辭賦之祖。代表作品有《荀子》,弟子中比較著名的是李斯、韓非和張蒼,再傳弟子賈誼學富五車,對後世影響也很大。

荀子石像

客觀來説,時至今日,荀子的行政思想仍然具有相當大的積極意義。

一是倡導節用節流。他先後提出了“務本節用則無極”、“節用裕民”、“節用以禮”、“節其流,開其源”等多項節儉持政的主張。對當時奢侈腐化的皇室貴族具有一定的警醒意義。

二是倡導忠職敬業。苟子提出了“從道而不從君”的忠君原則,對於制中、宰爵、司徒、治田、虞師、鄉師、工師等身為人臣的忠職也進行了論述和明確。他提出的君主早朝不能太晚、為臣者敬業守職的精闢見解在我國的封建社會享有較高地位,一直沿襲到末期。

三是倡導嚴於修身。我們常引用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句名言就出自荀子。他提出的正人必先正己,以實際行動替代無謂的説教,彰顯的是率先垂範的人格魅力。

四是倡導親民愛民。荀子提出“君也,舟也;庶人也,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其中,“水能載舟,水亦能覆舟”一句以最淺顯的道理建言君主平政愛民,使政權穩定牢固。

五是倡導尚德尚能。他主張打破貴族壟斷的做法,任人唯賢,做到內不阿親,外不避仇,這樣才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儘管,荀子的行政思想帶有一定的封建主義色彩,完全以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為出發點,但也應該客觀地看到,上述觀點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和較大的深遠影響,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37 字。

轉載請註明: 荀子修身究竟告訴我們什麼 荀子是哪個學派的代表人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