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平庸的?
英語裏有個很難翻譯的詞叫 maintenance,大致意思是維護,維修,讓人或事物維持在既定的狀態。
我開始工作後才漸漸發覺,原來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 maintenance 上:一日三餐,八小時上班,八小時睡眠,交水電費,去超市採購食物,把衣服送去幹洗……不知不覺,下班時間就沒有了;再不知不覺,雙休日就也沒有了。而這僅僅是物質生活的維持成本。
剩下的時間裏,老朋友們也許一個月能見上一兩次,新朋友兩個月能結識一個就已經非常不錯。平時關注一下社交網絡,看看他們都在做什麼並且加以回覆,是我們大多數人維持社交的方式。這是維持社會關係的成本。
而精神生活也像背單詞一樣,積累過的東西如果不温習,很快也會消退。一個月總要看一部電影吧?能看下來一本書嗎?但問題在於,知識輸出也會要佔用一部分時間,尤其是對於從事創造性職業的人來説。要維持精神生活的水平,也需要相當的精力。
隨着年紀的增長,需要我們 maintain 的事物會越來越多:事業、伴侶、孩子、父母……至於題主想要的“不斷進步”,是排在所有這些 maintenance 後面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終將變得平庸。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無需去 maintain 什麼,因為有父母撐起了保護傘,所以他 / 她得以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放在學習新鮮事物上。而一個四十歲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外有公事內有家務,要抽時間學習一門新的技能而不是維持生活,很可能會被認為是不負責任。
對這個現實,可以有兩種看法:一為接受,隨着成長承擔起維持生活的擔子,把我們的青春雄心傳承給下一代;二為拼命,一邊維持基本生活,一邊擠出娛樂休閒的時間來學習。
這就是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傑出成功的人是絕少數——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維持現今的人生就已十分吃力。要犧牲喘息的時間去拼搏,不能説是高尚,只能説是有付出才有回報吧。
感謝大家不吝點贊,我也想有針對性地回覆一些評論。
如果看完這篇回答以後想選擇的路是第二種,其實也有不同的實現方法,一為開源,二為節流。
顧名思義,開源就是開拓能用於學習進步的時間,用更少的 maitenance 成本,來達到相同甚至同樣的維護標準。利用各種生活生產(productivity)工具是其一,比如家電和辦公軟件,都可以有效節約時間。學會時間管理是其二,比如一週烹飪法(Meal Prep,詳見如何快速做飯? - 知乎用户的回答),可以大大減少用在做菜上的精力;也可以設定一天中只有某個時間段登陸郵箱和社交網絡,避免沉迷。
而節流指的是把空隙中的時間都利用起來學習,比如坐地鐵時看書,做家務時聽 podcast。我個人有少許的拖延症和注意力不集中綜合症,而我採取的方法就是用一個任務去拖延另一個任務,於是不知不覺中,雖然我沒有完成任務 A,但我已完成了任務 B,而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會支撐我着手進行下一個任務。這也是斯坦福教授 John Perry 提倡的“結構化拖延法”,得了搞笑諾貝爾獎喲。
有人提到惰性的問題。其實你有沒有想過,“懶惰”是 maintain 我們日常狀態的手段之一?摘錄 Tim Kreider《忙碌的陷阱》中的一段話:
無所事事遠非一段假期,一種放縱或一種缺點那麼簡單,它對於大腦之不可或缺,正如維生素 D 對身體的作用。剝奪了無所事事的權利,我們的心智將遭受折磨,就像患上佝僂病的軀體將隨之變形那樣。無所事事賦予了我們空間與寧靜,這對於我們是必要的,我們因此能從生活中退後一步,更全面地觀望它,能發現意想不到的關聯,等待電光火石般的靈感。就像一個悖論,想要把任何工作完成,你必須先讓自己空下來。
簡單地説,有些人的抗壓能力比較強,有些人的抗壓能力比較弱;甚至有些人由於基因,天生就可以承受每天只睡 4、5 個小時的生活(如果是我的話持續三天就會陷入狂暴狀態)。閒暇時間能夠讓我們 maintain 健康的身心,是人生成本的一部分,並不應該一味地去排斥。
寫這篇回答不是想勸大家分秒必爭,而是希望大家能夠去思考自己的生活需要哪些 maintenance,哪些的優先級較高,哪些可以省略。只有更瞭解自己,才能去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