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英年早逝的“才子”們,在性格和處事上,似乎都有一個共性

在浩瀚的中國古代史中,不乏許多才華橫溢的文人才子。他們有的滿腔抱負,但卻因壯志未酬抱憾而終。有的則是少年得志,正值勃發之際卻英年早逝。不得不説,後者是幸運的,生逢盛世,滿腔抱負都得到了宣泄。可他們又都是不幸的,仕途人生不消半生便無疾而終。

若仔細研究便會發現,這些英年早逝的古代才子們,在性格和處事態度方面似乎都存在一定的共性。

這些英年早逝的“才子”們,在性格和處事上,似乎都有一個共性

作為西漢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賈誼的人生可謂傳奇。十八歲名揚文壇,二十歲便成了博士,頗受漢文帝的重用。如果不出意外,賈誼的仕途本該是一帆風順的,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為,過早的參透了現實,賈誼提出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主張,言辭犀利,字字切中要害,此舉則嚴重侵害了朝廷老臣和諸侯王的利益。因為羣臣的妒忌和迫害,賈誼被迫罷官歸隱,僅三十三歲便抑鬱而終。

霍去病在中國軍事史上可以説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一位少年軍事天才,可以説,自古那麼多的名將,都沒有像霍去病這樣的少年得志,這些殊榮足矣讓很多武將夢想一輩子了,可非常不幸的是,他死的時候只有23歲。也許是霍去病的好運用的太快了,縱觀歷史的長河,又有幾人能夠做到他這個份上,生前就已經功成名就,封狼居胥,最後,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這些英年早逝的“才子”們,在性格和處事上,似乎都有一個共性

有“詩鬼”之稱的李賀,同樣也是少年得志。據《唐才子傳》記載,李賀七歲即可辭章,一時名動京城,就連大詩人韓愈也對李賀幼時的作詩能力驚歎不已,高軒馬車下,李賀被要求當場作詩一首,正是這句“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讓韓愈見識到了李賀超脱於同齡人的文筆和辭藻。或許是天妒英才,李賀一生雖才華橫溢卻始終報國無門,僅二十七歲便與世長辭,人生際遇可謂淒涼。

寫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納蘭性德,可謂從小集萬千寵愛於一生。出身貴胄之家,父親還是當朝宰相納蘭明珠。相傳,納蘭性德生的玉樹臨風,氣質更是超凡脱俗,因為才情出眾,小小年紀便被皇帝欽點為御前侍衞。可即使人生得意至此,納蘭性德還是沒有擺脱“悲苦”的魔咒。少年得志,皇寵加身,這一切對於淡泊名利的納蘭性德來説都是枷鎖。

他愛文,可是,帝王偏偏將他點為武將。他好不容易覓得了盧氏這位心上人,可妻子偏偏又在難產中離去。可以説,納蘭性德始終都掙扎在忠與孝、強權與良知、理想與世俗等多重矛盾中。身心俱疲的“人間富貴花”,剛到三十歲便消逝在了人間。著有《談藝錄》的明代才子徐禎卿,十六歲便寫出了《太湖行錄》、《江行記》等文學作品,之後還被封為了國子監博士。

這些英年早逝的“才子”們,在性格和處事上,似乎都有一個共性

眾所周知,如今影視作品提及的“江南四大才子“分別是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以及周文賓,但鮮有人知的是,真實的歷史上卻並不存在什麼周文賓,明代徐禎卿才是貨真價實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或許是因為性格孤傲不討喜,徐禎卿在及第後並未得到重用,鬱鬱寡歡的他,僅三十出頭便無疾而終。“初唐四傑之一”王勃,雖有千古難遇之奇才,卻依舊躲不開“英年早逝”的宿命。

據史籍記載,王勃九歲能寫文,十歲博覽羣書,精通五律周易,堪稱當之無愧的少年天才。如今為人所知的《滕王閣序》,只是其在十四歲時興趣而作的文章。如此才情優秀的王勃,仕途卻並非一帆風順。因為私自處理了官奴,王勃的仕途被迫終止。他在一次探望父親的途中,因溺水驚懼而亡,終年二十六歲。所謂天縱英才也妒英才,矛盾在這些早逝才子們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少年得志,名揚天下,好像幸運的像天選之子,可轉眼間,命運又撲滅了他們人生中所有的光芒。幸運如他,不幸也如他,如今來看,只是悲苦和幸運的程度不同罷了。

這些英年早逝的“才子”們,在性格和處事上,似乎都有一個共性

他們身上的矛盾性,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點,樂觀又消極。中國古代文人大多學古通今,他們才華橫溢,眼界開闊,超於常人的天賦往往能使其洞悉世事。一方面,因為看的太透,他們消極避世。另一方面,因為滿腔抱負,他們又對現實充滿期許。在這樣矛盾性格的催化下,才子們的思想往往會出現癥結,久治不愈,身體自然會出現問題。

第二點,功利與隱忍並存。古代文人才子普遍隱忍內斂,他們渴望壯志得酬,所以,內心通常都隱藏着光耀門楣的功利思想。可若一旦才情得不到宣泄,他們便會立刻由“春風得意馬蹄疾”轉為“唳累長空淚垂流”。壯志未酬的遺憾往往會在他們心中形成枷鎖,若是能夠自我釋懷還好,否則,便會積鬱成疾。

第三點,堅強卻又脆弱。常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這話的確不假,讀書能陶冶情操,更能磨練性格。因為,飽讀詩書,文人們通常會將現實理想化,極度渴望心境合一的理想狀態。可世事無常,人生又怎是“一帆風順”四字便可道盡的。

這些英年早逝的“才子”們,在性格和處事上,似乎都有一個共性

因為,現實和理想的巨大差距,加之,其內心清高孤傲的品格,才子們往往要比普通人還要脆弱敏感,更別提承受所謂的“挫折”了。

參考資料:

【《中國歷史上的“天妒英才”》、《自古才子多“短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14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些英年早逝的“才子”們,在性格和處事上,似乎都有一個共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