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早上8時,武漢大學6600餘名本科生開始在教室上理論課,2000多人上實習實踐課。距離上一次在教室上課,這些學生“等”了226天。這是武漢首波大規模高校復課,拉開了秋季武漢地區高校開學序幕。
“這次第一波返校的本科生有9184人,他們是來參加補習的。”武漢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張紹東介紹,“在前期線上課堂基礎上,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不放鬆情況下,我們要求學生返校參加補習,老師進一步答疑解惑,這也是一所大學的使命。”
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大二學生張祥宇:坐進教室聽課這一天,今年等的時間太長了
時針指向8時,武漢大學教4樓101教室,坐着120名學生。
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石瑛準時開始上課。石教授説,網上上課比不上面對面上課,根據學校安排,將用兩週時間,為同學們補課。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大二男生張祥宇,聚精會神聽石瑛教授講的《大學物理》中的“化學鍵”,屬於補講的內容。
“坐進教室聽課這一天,今年等的時間太長了。”張祥宇説,湖北恩施籍的他,是22日返校報到的。24日早上6點鐘就起牀了,簡單吃完早餐,帶上教材就往教室趕。
張祥宇是轉專業過來的,他原來在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住工學部,離教室有點遠。
20多分鐘後,張祥宇來到教4樓101教室,也是第一個進教室的學生。“我們今天的第一節課,意義不一樣啊!”
和張祥宇心情一樣,計算機學院大二女生汪千一,也是“心情激動”,早早來到教室。時隔近8個月,再當面聽老師講課,“期待!”其實在黑龍江哈爾濱老家度過從寒假到暑假的這段時光,汪千一也時刻惦記着學校,惦記着武漢,“我也算是新武漢人,期待返校,期待復課”。
醫學院2017級臨牀醫學大四學生查曉萌:疫情讓我們醫學生感到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更重了
查曉萌是武漢大學醫學院2017級臨牀醫學八年制學生,今年大四。
24日上午的第一節課,是免疫學實驗課,除了聽老師講解免疫學相關知識,每人還參與通過免疫學方法檢測自己血型。
在黃石老家悶那麼久,才回到學校,查曉萌説:“我更想念學校學習的氛圍,還有上課活躍的那種氣氛,在學校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學習。”
對今年遭遇疫情,作為一位醫學生,查曉萌感受更加深刻,“這讓我更加看到醫療前輩們偉大的貢獻”。
無論是鍾南山院士、張伯禮院士,還是普通的醫護人員,在這次疫情中,他們的一舉一動時刻牽動着老百姓的心。查曉萌説,這激勵着我們醫學生,在學校不能虛度光陰,要更加用心去學習,承擔更多責任。很多醫護人員,在當時情況下特別辛苦,但大家都堅持下來,這是一種責任感。“這次抗擊疫情,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都付出很多力量,每個人都值得尊敬,我作為一名醫學生,更覺得責任重大。”
在查曉萌眼裏,作為學生目前學習知識是最重要的。查曉萌説,上午的實驗課一直上到11點鐘,下午還有課,“必須抓緊”。
物理學院教授石瑛:這是我22年來,第一次離開講台這麼久
為學生講授《大學物理》中的“化學鍵”這堂課,武漢大學物理學院石瑛教授説,早準備好了這份課堂“見面禮”,也期待和學生見面。
9時35分下課鈴聲響時,石瑛教授還拖延了3分鐘下課,將補充講解的“化學鍵”內容講完,“謝謝同學們,我今天的講課內容結束了!”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致謝。
石教授説,其實自己站在講台上授課,與在家裏給同學們上網課相比,“更願意來到教室給同學們上課”。下課後,談起第一堂課的感受,石教授也有些激動,“大半年沒有拿教鞭,這120名同學聽課都很安靜,比我想象中的認真多了!”從1998年大學畢業在武漢大學工作以來,石教授第一次這麼長時間沒有上講台授課。
為何沒用激光筆,而用教鞭講課?石教授解釋:“我覺得激光筆效果不好,用教鞭更好。”他也毫不掩飾作為一名大學老師的心情:“看着這些年輕的面孔,聽我講課,我很高興,也有一種滿足感。”
本科生院院長張紹東:武漢大學,要給學生完整的大學經歷
武漢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張紹東介紹,這次返校參加補習的本科生有9184人。
根據教學規律,一些課程不能全部採取線上替代。張紹東院長説,本科人才培養上,武漢大學考慮很周到,在前期線上課堂基礎上,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不放鬆情況下,要求學生返校參加補習,“這也是一所大學的使命”。武漢大學每個階段,都會對人才培養進行評估。此前在6月份,就通過網上徵集師生意願,並採取學生問卷調查形式,瞭解教學上有哪些薄弱環節。根據反饋意見,學校通過整體考慮,確定了一些課程,對學生進行重點知識補習,梳理每門課程的難點重點,讓學生把基礎打牢,掌握知識點。
“武漢大學,要給學生完整的大學經歷。”張紹東院長介紹,學校一直重視人才的培養,堅守大學的初心和使命。對今年即將入校的新生,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不放鬆下,在新生報到2天后,進行為期14天的軍訓。
對即將踏入武漢大學的新生,張紹東院長也喊話:“非常歡迎你們選擇武大,武漢大學除了能保證給你們最安全的校園,還會讓你們享受全國最好的本科教育。希望你們在這裏安全地、愉快地成長,成為真正從卓越大學培養出來的卓越人才!”
長江日報記者胡義華 通訊員李想 吳江龍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