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滅韓後,為什麼先打趙魏楚,而並不是燕齊?先拿大國做手術有什麼考慮

導語:秦國發動滅國之戰順序,滅韓後,為何先打趙魏楚,而不是燕齊?有何考量?從地理因素和外交政策,分析秦國滅韓後,並非從易到難,而先拿強國開刀

戰國時代,諸侯爭霸,通過眾多次兼併戰爭後,終於在公元前221年,迎來了最終的統一,秦國在經歷了無數滅國之戰之後,奮六世之餘烈,終於完成了它幾百年來的夙願,山東六國不復存在,秦國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雖然在滅國之戰當中它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困苦,但好在它成為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

秦國滅韓後,為什麼先打趙魏楚,而並不是燕齊?先拿大國做手術有什麼考慮

戰爭總是殘酷的,尤其是戰國後期所經歷的那些滅國之戰,無論是規模還是最終結果都不是以往的戰爭可以相提並論的,但秦國發動的滅國之戰,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由易到難,它並非首先針對那些比較弱小的國家,而是在滅亡韓國之後便將矛頭指向了趙國、魏國、楚國這三個大國,在消滅了這三個強盛的國家之後,才直指北方的燕國和東部的齊國。

秦國滅六國戰爭,並非按照國力從弱到強的順序

這就比較值得人們思考了,按理來説,滅國之戰這樣的重大戰爭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按部就班的一點一點地推進,從弱小的國家開始到強盛的國家結束,這樣才能夠保證每一步都走得十分的安穩,可是秦國卻偏偏地反其道而行之,它並沒有首先針對燕國這樣的弱小的國家,而是將目光投向了中原地區比較強盛的幾個大國,這又是為什麼呢?

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秦國滅六國的順序,看一看秦國之所以先將矛頭指向中原大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它這樣的計劃安排?

地理因素,掃清東進障礙

第一個因素我們要從地理方面進行考慮,事實上,滅國之戰這樣重大戰爭的推進並非只考慮實力這一個方面,趙國、魏國和楚國這三個國家實力確實十分的強盛,也正因為它的實力強盛,才是秦國必須要認真面對的對手,尤其是這三個國家是秦國東進道路上的第一道屏障。

秦國滅韓後,為什麼先打趙魏楚,而並不是燕齊?先拿大國做手術有什麼考慮

燕國、齊國與秦國沒有直接利益衝突

在整個戰國時期與秦國相鄰的國家有四個,齊國和燕國是與秦國相距比較遙遠的國家,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雖然,那個時候的齊國和燕國相對來講比較弱小,可秦國去並沒有跨越其它的國家去攻打的把握,我們綜合整個戰國時代發生了戰爭也可以看到這一點。

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與燕國和齊國直接發生的利益衝突並不多,同時,燕國到後期是依附於秦國進行發展的,齊國則一直都是秦國邦交政策當中的盟友,對於秦國的一些行動也是採取支持或者是不做表示的態度。

就算在樂毅伐齊戰爭當中秦國有所參與,那也只不過是看在其它國子的面子上象徵性的出兵而已,並不是整個戰爭的主力;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地理上格局的因素,尤其是在中間的阻礙又比較強盛的情況下,秦國更沒有把握跨越別的國家發動戰爭了。

因此,在整個滅國戰爭的計劃推進當中,秦國其實是沒有別的選擇的,不消滅趙國它就沒有機會接觸到燕國,同樣的不消滅魏國,它也就沒有能力接觸到齊國,更何況就算是它跨越中間的韓國、趙國、魏國等直接消滅比較弱小的燕國和齊國的話,那麼戰爭的結果也不利於鞏固,兩個國家相距遙遠,哪怕是佔領了燕國或者是齊國的土地,那麼秦國也只能是派兵進行監督,並不能有秦國的核心地段進行統一的掌控,可以説是真正的天高皇帝遠,如此一來,很有可能將計劃當中所做的努力付諸東流。

秦國滅韓後,為什麼先打趙魏楚,而並不是燕齊?先拿大國做手術有什麼考慮

韓國和魏國與秦國接壤,阻擋其東進,必須先從韓國下手

因此,地理因素其實是發動戰爭之前必須要考慮的一個方面,在整個滅國之戰當中,我們並不能説秦國的計劃不是循序漸進的,就如同韓國一樣,它是秦國第一個攻打的目標也是秦國在整個滅國之戰當中第一個消滅的諸侯國,它的實力難道十分強盛嗎?

並不是的,因為韓國與秦國屬於鄰國,秦國能夠直接接觸到韓國的土地,消滅韓國不需要長途跋涉,戰爭結束之後的成果也很利於鞏固,所以韓國才成為了首要需要消滅的目標,其實如果沒有地理方面的阻攔的話,想必燕國和齊國也不會被留在最後。

再者説,秦國與魏國之間有着函谷關,函谷關是秦國的門户,也是秦國東出天下的渠道,如果在函谷關之外一直有魏國在阻攔着,那麼秦國的統一計劃也就不那麼方便實施起來,因此消滅魏國則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接觸齊國,同時也是為了秦國能夠擁有更加通暢的通道東進。

秦國連橫政策和遠交近攻政策指引

第二個因素就是,秦國一直以來,外交政策的指引,我們知道自從戰國中期之後,秦國就將齊國看得非常重要,因為秦國一直以來的政策指引就是這個樣子的,無論是張儀的連橫也好還是范雎的遠交近攻也好,齊國都是需要交好的對象。

秦國滅韓後,為什麼先打趙魏楚,而並不是燕齊?先拿大國做手術有什麼考慮

齊國是秦國所要結交的對象

秦國要發動滅國之戰,除了要提升自己身的實力,保障戰爭的成果之外,它還要應對在戰爭當中所發生的不確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要防止其它的國家進行支援,就是要防止山東六國進行聯合,所以秦國必須盡其所能將它所面對的對手的後路進行切斷。

因此,如果它首先進攻齊國的話,那麼它一直以來所做的努力也就白費了,而且在那種局勢之下,齊國很有可能會脱離秦國的掌控,與其它的國家結成聯盟,這樣不僅是失去了制約其它國家的一個籌碼,還等同於增強了對手的實力,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秦國要防止燕國與其他國家聯合

而燕國也是如此,雖然燕國的作用並不如齊國對於秦國來講重要,但是燕國畢竟是一個諸侯大國,並且是一個善於依附於其它國家,進行生存發展的大國,如果秦國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之下,在不能保證將它可能聯合的對象一一消滅的情況之下,是不會首先對抗這個國家的,所以秦國一直以來的邦交政策,在滅國之戰的計劃推進當中也佔據着一定的主導地位。

秦國滅韓後,為什麼先打趙魏楚,而並不是燕齊?先拿大國做手術有什麼考慮

滅掉韓國後,秦國軍力沒有損失,實力更強大

第三個因素就是,秦國發展實力的影響,消滅韓國之後,秦國的實力更加的強大,在這個時候,它的軍隊實力沒有多少損失,也沒有經歷重大的失敗,這樣的狀態在整個滅國戰爭爆發的過程當中雖然不能説是頂峯,但是也是相當不錯的了。

因此,這樣的狀態和實力,首先選擇一個比較難以應對的國家是很好的抉擇,而且在戰國末期,山東六國當中的主力基本上也就是趙國、魏國、楚國的三個國家,一旦這三個國家被消滅之後,其它剩餘的國家也就不足為懼了,事實上也是如此,在這三個國家滅亡之後,秦國對於戰爭的重視程度就遠遠不如之前了。

若燕國、齊國不支援其他國家,秦國勝率很大

與此同時,在進攻這幾個國家的時候,燕國和齊國給予它們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並不大,其實秦國一直在為它的滅國之戰做鋪墊,為的就是要切斷這幾個國家能夠得到的支援,但如果秦國放棄了之前的努力,直接去進攻燕國和齊國的話,那麼很有可能將它曾經收攬的盟友也推向對手的那一邊,有了中原地區的這幾個大國給予它們支撐,又因為在地理上沒有直接相連的土地,真正能打贏的可能性就極大的降低了。

事實上,實力的對比並不是戰爭最終結局的決定性因素,在整個戰國時代,六國合縱對抗秦國的事件多有發生,但秦國並沒有因此而滅亡,甚至山東六國合縱的部隊也很少能夠在秦國這邊佔到便宜,所以單純看實力的強弱並不能夠決定出戰爭最終的勝負。

戰國末期,先拿強者開刀,容易出其不意

而是綜合多個方面來進行評判,天時地利人和都是影響戰爭最終結局的原因,有了地理上的阻礙,有了其它國家的支援,有了邦交政策上面的不合適,整體來講戰爭的勝率也就會大幅度的降低。

因此,強大的國家對戰弱小的國家不一定會成功,弱小的國家也不一定就會屢戰屢敗,作為戰國時代的強國,秦國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也自然不會以身犯險,放着身邊的利益不要非得長途跋涉去尋找所謂比較容易得到的東西。

其實到了戰國末期的那一步,每一個國家都在面臨着生存的危機,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有亡國滅種的風險的時候,你永遠都不知道一個國家能夠爆發出怎樣的威力,因此,先拿強者開刀也並非是一種不循序漸進的方式。

切斷韓國復國的後路

秦國滅韓後,為什麼先打趙魏楚,而並不是燕齊?先拿大國做手術有什麼考慮

第四個原因是,韓國的叛亂所帶來的影響,韓國是秦國第一個消滅的國家,與其它國家不同的是,它滅亡的方式並非是遭遇了戰爭的重大失敗,而是因為不堪重負舉國而降;這讓它其實是有着復國的可能性的,韓王安並沒有死,又有張良為其謀劃,而且那個時候也只有韓國一個覆滅的諸侯國,在它的背後還有着趙國、魏國、楚國這幾個國家能夠給予它暗中支持,所以它復辟的風險是非常之大的。

秦國自然不能夠對這樣的事情置之不理,畢竟如果一個諸侯大國死灰復燃的話,那麼將阻攔它下一步的計劃和行動,因此,首先將矛頭對準趙國魏國這幾個國家,實際上也是切斷了韓國的後路,也是讓韓國失去了復辟的支撐,從而也就能夠順利的解決韓國的叛亂了。

秦國在發動滅國之戰的順序上,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從中也能夠體現出它對於一些突發情況的應對,畢竟韓國的叛亂是意料之外的,在這場內亂當中能夠看到魏國的影子,也能夠看到楚國的支持,所以秦國不得不在這個時候,先將利劍對準韓國復辟組織後面的支撐,即打壓了它們的勢力,也能夠順利的解決韓國復辟的問題,可謂是一舉兩得的。

秦國滅韓後,為什麼先打趙魏楚,而並不是燕齊?先拿大國做手術有什麼考慮

趙國經歷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國力尚未恢復

再者,那時趙國因為經歷了之前的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跌入了低谷,並且國內沒有像秦國那樣良性的發展循環,一時半會並沒有恢復多少國家實力,又因為趙國與燕國的關係並不好,在秦國對抗趙國的時候,燕國總是會在後面火上澆油,這讓本身就受到創傷的趙國自顧不暇。

所以雖然趙國的軍事實力比較強盛,可是也抵擋不了秦國與燕國的前後夾擊,如此一來,秦國對戰趙國的壓力也就小了許多,又因為對於韓國叛亂的抵制,魏國與楚國不敢輕舉妄動,所以趙國也就成為了即韓國之後第二個被消滅的國家。

討論

筆者認為,秦國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滅國順序,這與當時燕國和齊國實力的跌落有關,燕國、齊國失去了對戰秦國的能力;事實上,那時燕國和齊國已經不足以對秦國造成什麼威脅了,我們在上面已經説過,齊國一直以來奉行的政策就是唯秦國之命是從。

而燕國因為發生了荊軻刺秦事件後,已經被秦國逼到了遼東地區,原來燕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富庶之地都成為了秦國的囊中之物;雖然退居遼東的燕國依舊以一個諸侯大國自居,可是那個時候的它不僅土地面積大幅度縮小,國家實力也是迅速的跌落,與一個小型諸侯國沒有什麼區別,甚至能夠爆發出來的實力還不如滅國之後北上的代國。

秦國滅韓後,為什麼先打趙魏楚,而並不是燕齊?先拿大國做手術有什麼考慮

因此那個時候的燕國與滅亡其實別無二致,而齊國的規範態度也與韓國的舉國而降,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秦國也就不需要在這種事情上,多加浪費自己的心思了,它完全可以將對戰這兩個國家的經歷轉而去面對趙國、魏國、楚國這三個強盛的諸侯了。

綜述

筆者認為,秦國在發動滅國之戰的過程中其滅國順序,是有着自己的考量;在對戰其它國家時候,它的計劃也是相當縝密的,而且六國本身實力的跌落以及它們之間勾心鬥角無法團結起來的狀態,讓它們在秦國的鐵蹄之下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哪怕是強盛的楚國能夠僥倖戰勝李信的二十萬軍隊,也同樣在對戰王翦的時候發生了懈怠,最終轟然倒塌。

哪怕是後來趙王又北上建立了代國,但代國依舊沒有能夠逃脱被消滅的命運,哪怕是燕國後來退居到了遼東地區,但最終依舊是土崩瓦解,哪怕韓國曾經想過復辟它的統治,想要迎回韓王安重新建立一個新的韓國,這樣的目標依舊沒能夠達成,秦國還是一統天下了,還是在那個時代裏成為了最為強盛的國家,成為了開創後來延續了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王朝。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史記》、《左傳》、《漢書》、《戰國策》、《資治通鑑》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93 字。

轉載請註明: 秦國滅韓後,為什麼先打趙魏楚,而並不是燕齊?先拿大國做手術有什麼考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