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陸續公佈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成績。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發佈的數據,2023年全國報考人數達到474萬人,再創歷史新高。2020年至2022年,考研報錄比由33%降至25%。這意味着,考研大軍中能夠成功“上岸”的隊伍其實很小,當這扇門被關上之後,“失敗”的大多數人都要尋找新的方向。
考研作為一盞“希望之燈”,承載着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伴隨着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逐漸過渡到普及化階段,不少崗位對求職者的學歷要求也水漲船高。事實上,考研學生數量的增加,與企業的招聘要求也有很大的關係,就業市場上的很多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面對數不勝數的應聘者和有限的崗位需求,只能從中擇優錄取,偏向於學歷更高的畢業生。
這就導致很多原本沒有考研打算的學生也無奈加入,因為如果有了更高的學歷,找工作時就會有更多的優勢,但很多人都忽略了考研失利的“後果”,一些學生考研失利後紛紛表示:浪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卻仍然找不到好工作,太心酸。
考研既是在和別人比拼,也是在和自己較量。考研作為一種社會流動的渠道,初試成績牽動着萬千家庭的心絃。儘管還有複試等環節,不過只有在初試競爭中脱穎而出,才能有更大的概率成功“上岸”。只不過,我們在祝賀祝福部分勝出者的同時,也要關注關心那些被淘汰的“失利考研人”。
不論是繼續考研,還是找工作,抑或是給自己一段“緩衝期”,考研失利並不意味着人生黯淡無光。人生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曠野,而不是按部就班的軌道。即便考研失利,也不意味着人生從此被定型。考生不妨轉變心態,把考研失利作為一個難得的重新發現和審視自我的契機。在這個空當,可以重整旗鼓,為奔向人生下一次旅程做好準備。
考研不是獨木橋,價值實現的道路還有很多。如果確實對某一個學科專業感興趣、渴望繼續深造,完全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備考。在現實中,本科畢業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再考研成功的案例並不少見,真有志於學,不必過度在意一時得失。反之,如果考研的動機本來就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考研失利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清醒劑”。説到底,考研失利是一面鏡子,有助於讓人們更加清晰地聽懂內心的聲音。
供求關係的失衡,讓“失利考研人”成為大多數;我們不能只看見一部分成功者,卻忽略和漠視大多數的失利者。不以成敗論英雄,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見證了評價觀念的轉變和社會心態的進步。哪怕沒有成功,那些竭盡全力學習和工作、盡己所能生活的人們,也同樣值得尊重和體諒。一時的失意者並非永遠的失意者,在此處失敗並不代表在彼處也失敗。那些在考研初試中敗北的考生,也被賦予了發光發亮的可能。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成功沒有固定模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不管換不換賽道,“失利考研人”都有可能到達勝利的終點。對於考研人而言,不因失利而氣餒、頹廢,而是愈挫愈勇,重新找到前進的方向;對於學校而言,應該及時出台措施幫助因考研而錯過招聘黃金期的大學生就業,給予必要的心理紓解;對於公眾來説,多一分理解與寬容,給“失利考研人”以善意和温暖。一個尊重和善待失意者的社會,不僅更有人情味,也會更有希望與活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有侵權請聯繫(0531) 8519 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