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祭師長張公幫寸先生文
作者? 杜選奉
馬鞍山(杜選奉攝)
赤壁之戰期間,因為共同的利益,孫吳、蜀漢聯合抗曹的結抅相對牢固。隨着大戰的結束,孫吳、蜀漢的勝利,蜀漢也有了自己的地盤及勢力範圍。由於曹魏的實力要高於東吳和蜀漢。因此,這種三足鼎立的態勢,必須以孫劉聯盟作為前提,如果任何一方離開了對方的支持,孫吳和蜀漢都無法單獨抵抗曹魏的進攻。換個角度説,曹魏如果要稱霸天下,對東吳和蜀漢必須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雙方抱團取暖的結合對曹魏集團十分不利,必須分化瓦解。對於這種的局勢,無論是武帝曹操還是文帝曹丕乃自整個曹魏集團大臣心中都相當清楚。建安二十四年(219),東吳集團奪取了蜀漢的荊州,捕殺了關羽,由此讓孫、劉聯盟徹底破裂,進而引發了慘烈的夷陵之戰,讓當事雙方特別是蜀漢集團的損失巨大。這樣,問題便來了,為什麼曹魏集團沒有趁雙方交戰的機會對東吳或蜀漢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而吞併之、為什麼會白白地浪費這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呢?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的蜀漢勢力逐漸壯大,這不但與東吳聯合有關,更主要的是因為此後一段時間曹操一直在北方處理相關事變、沒有精力顧及南方有關。呂思勉先生在《三國史話》中説:“赤壁之戰後,曹操一時也不想南下。而西方的交涉又起。原來涼州地方,本有個馬騰,韓遂割據。李傕、郭汜等滅後,曹操雖然收復關中,派鍾繇鎮守,卻還沒顧得涼州。211年,曹操征馬騰做衞尉。馬騰的兒子馬超,疑心曹操要害他,就和韓遂舉兵造反。……曹操自將去抵禦他,……馬超就逃奔漢中。……215年,曹操平定張魯,取了漢中。216年,(入蜀後的)劉備又把漢中奪去。這一年的8月裏,又命關羽,從荊州進兵攻去襄陽。這時候的劉備,對於曹操競取了攻勢了”。
對於此段歷史,《三國志·武帝紀》也有詳細的記載,“馬超在漢陽,復因羌、胡為害,氐王千萬叛應超,屯興國。使夏侯淵討之。”……“十一月,魯自巴中將其餘眾降。封魯及五子皆為列侯。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郃擊之。”因此,可以看出,隨着赤壁之戰的慘敗,以及曹操在北方的不斷用兵,牽扯了曹操的大量精力,消耗了曹魏集團的實力,若再大軍南下,必須慎重。同時,從客觀上講,這一時期也為東吳和蜀漢的發展壯大,提供了相對好的發展機遇,從而使魏、蜀、吳三方的實力朝着相對均衡的方向在發展。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東吳的孫權主動與曹魏集團示好,隨後,魏武帝曹操已經去世,文帝曹丕繼位。對於這一時期的歷史,《三國志·武帝紀》有這樣的記載:“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曹操下令以隆重禮節安葬了關羽的首級,他以自己超出常人的政治智慧,有效規避了孫權送給他的燙手山芋。
顯然,文帝曹丕是沒有他父親這樣的政治智慧的,但也不能説他一無是處。《三國志·文帝紀》載:“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徳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通過這段描述,可以看得出曹丕確實是有一些水平的人,雖然趕不上他的父親曹操,但絕不是碌碌無為之輩。問題就出在對待孫權稱臣的問題上。
對於孫權的稱臣,魏文帝曹丕至少是將信將疑的,估計心中也想到了他是假稱臣,但他沒有采取相應而且強有力的應變措施。這就説明曹丕還是太年輕,沒有足夠的政治閲歷。孫權稱臣以後,乃至整個夷陵之戰期間,曹魏的部隊都沒有大的行動,更沒有見大軍南下。這樣的結果是孫權最樂意見到的,也為他舉全國之力抗拒劉備的蜀漢軍隊創造出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那麼曹魏集團有沒有具有戰略眼光的人呢?答案是有,孫吳誅殺關羽以後,魏文帝下詔,讓羣臣預測一下劉備下一步的行動、他是否會為關羽報仇?大臣們都認為蜀國是個小國,名將關羽已死,蜀軍敗退、國內憂懼,不會出兵。但大臣劉曄就很有見解。《三國志·魏書·劉曄傳》載:“譁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後備果出兵擊吳。吳悉國應之,而遣使稱藩。朝臣皆賀,獨曄曰:‘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備軍敗退,吳禮敬轉廢,帝欲興眾代之,曄以為‘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帝不聽。”這段話主要表現了以下幾層意思。一、劉備一定會出兵,孫權會全力抵抗。二、孫權稱臣,是形勢所迫的無奈之舉,不可相信。三、我們應該借他國內困窘,強敵外迫的機會襲取它。四、一旦這次放過了他們,將留下無窮的後患。五、蜀軍敗退以後,孫權果然廢除了對曹魏的禮敬,魏文帝怒,欲興師討伐。劉曄認為他新近得志,君臣吏民、上下一心,又有江、湖的阻滯,必然很難倉促攻破。六、魏文帝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後來形勢的發展也確實證明了他的建議是正確的。
其實,在對待東吳與蜀漢的問題上,雖然有大臣反對,但曹魏還是把東吳當作主要的進攻目標的。《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帝問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羣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文帝不納。後興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劉曄建議曹丕在孫權劉備兩家激戰之時從吳國背後下手,既無風險又利益極大,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那麼曹丕是什麼原因沒有趁此機會進攻東吳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曹丕沒有統攬全局的能力和高瞻遠矚政治眼光,更沒有他的父親曹操那樣的雄才大略。客觀上説,他剛剛即位不久,根基不牢,做事情瞻前顧後,沒有臨機決斷的膽識與決心。否則的話,一場由夷陵之戰所引起的大規模戰爭,極有可能就是東吳乃至蜀漢的亡國之戰。其次,與下面將要談到的不攻蜀漢的原因相同,主要在於歷經了連年的戰亂、以及曹操去世、廢漢獻帝、更改國號、自己登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後,曹丕必須把工作的重心轉變到以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上來。只要經濟發展、國富民強、人民安居樂業,就會使曹魏的實力遠遠高於東吳和蜀漢。等到那個時候,再向東吳進兵會容易一些。另外,孫權一系列假稱臣的手段,也矇蔽了年紀輕輕的曹丕。《三國志吳主傳》記載道:“初,權外託事魏,而誠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徵任子,權辭讓不受。”即便是曹丕對他的稱臣行為持懷疑態度,但也很可能覺得拿一個朝自己稱臣的人開刀十分不利於今後統一天下,以至於東線的曹魏屯兵始終沒有南下,錯失了一次征服東吳的機會,為孫權全力抗擊劉備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其實,曹魏除了向東吳進兵以外,還有向蜀漢進軍的可能,只不過他沒有這樣做。透過三國的歷史,我們看到曹魏很少有主動向蜀漢發起進攻的舉動,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在夷陵之戰期間向蜀漢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呢?個人分析,這中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與曹丕廢漢獻帝有關。廢漢獻帝一事,一定程度上説曹丕有悖君臣之道,是犯上作亂的事情。因此,雖然曹丕改了年號,並登基君臨天下,但民心沒有完全歸順他。主要的官員與軍隊雖然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不能保證每個人對他都絕對地忠心耿耿。作為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帝王,他知道一個新的政權,穩定和人心是最重要的。況且當時,劉備系皇室宗親,號稱為漢王朝之正統,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加上他在蜀中平原上廣施仁政,口碑不錯,這也在客觀上造成了民心所向的感覺。
二、曹丕即位不久,連年討伐平叛,免不了會使黎民百姓愈加貧弱,民間、甚至是士大夫都免不了有怨言。因此,那一時期,他積極施行崇尚道德、純潔民風的教化政策,有施行仁政德政的意圖,以改變整個朝廷的形象。
三、劉備揮師東進以後,蜀中平原還有諸葛亮、魏延等一大批能臣干將,再加上蜀中道路崎嶇,部隊給養運輸困難。這股力量及自然環境條件不可小覷,貿然進攻很可能會造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更何況赤壁之戰的教訓還在時時刻刻地提醒着曹丕。如果此時曹魏大舉進攻蜀漢,對於蜀漢來説,將承受兩面夾擊的危險,這是致命的。兩害相比取其輕,生死存亡之際,劉備極有可能與孫權放棄前嫌,再度聯合,這對曹魏來説也是最不願看到的,也是歷史證明了的對自己最不利的一條路線。
最後,曹丕明白,劉備失去了荊州,就等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以前蜀漢對曹魏兩路進攻的設想必將會付之東流,這也極大地減輕了曹魏的軍事壓力。因此,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方,此時不攻取也許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曹魏最終選擇的是坐山觀虎鬥,讓東吳和蜀漢在夷道城以西的古猇亭地區大打出手。雖然劉備輸的一塌糊塗,但仍然是嚴重地傷害了東吳,這對於曹魏也是個很好的事情。後來,曹丕對此戰役及劉備的失敗還做出了評論。《三國志·文帝紀》道:“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謂羣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在這裏,他説出了夷陵之戰的幾個關鍵詞。第一個就是劉備大軍樹柵連營七百里。第二個就是主戰場古猇亭的地勢屬於“苞原隰險阻”不適合大軍作戰的地方。
曹魏沒有參與到夷陵之戰的戰鬥中,讓東吳、蜀漢暫時得到了喘氣的機會。夷陵之戰結束之後,東吳和蜀漢都感受到了來自曹魏的壓力。於是,雙方再一次聯手,讓三國鼎立的局面得到了延續。如果當初蜀漢利用夷陵之戰爆發的機會主動向東吳用兵,整個東吳集團一定會迅速潰敗,很有可能會亡國。如果這樣,曹魏的力量會大大增強,解決弱小的蜀漢便指日可待,一個統一、完整的中華版圖將在魏文帝曹丕時代再次得到實現。
庚子年七月於夷道城以北之夷陵城
作 者? 簡 介
作者?杜選奉,宜昌市作家協會會員,宜昌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
關於三國曆史研究文章回顧
作者文章摘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