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戰亂四起,各地軍閥、豪強趁機而起,最終形成了羣雄割據的局面。在經過長時間的軍閥混戰後,逐步形成了北方曹操、益州劉備、江南孫權為首的三股割據勢力,在接下來的軍事戰爭和政治聯盟中,又形成了三國鼎立局面。但是在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時,曹操已經統一了最為富庶的北方,同時,他也擁有人數最多的軍隊。孫、劉相較於曹操,其單個經濟、政治、軍事力量遠遜於曹操,然而,他們並無絲毫投降曹操之意,兩家結成了吳蜀聯盟共同抗魏,這兩個政權為什麼不歸順曹操,反而要分裂國家、搞得天下生靈塗炭呢?
首先,吳蜀之所以不願意歸降於曹操,是由於他們有經濟基礎為立國提供基本條件。東漢末年的戰亂,導致北方經濟殘破,曹操雖憑藉軍事力量統一北方,並且“已得天下十之七、八”,但是,他連續多年的大規模作戰,根本沒有給北方經濟休養生息的機會。反觀南方,吳蜀這兩個弱小政權,雖然軍事實力遠不敵曹操,可是,他們所割據的南方,都憑藉着各自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自己割據一方提供了物質基礎。有了經濟基礎做支撐,原本就想逐鹿中原一統天下的孫、劉二人,自然不會歸降曹操。
劉備劇照
其次,軍閥混戰所導致的三方人才均勢,為曹、孫、劉提供了各自堅強的領導集團。曹操文武兼資,劉備弘毅寬厚,孫權任才尚計,這三人能夠在漢末軍閥中脱穎而出,一是因為他們都有統一天下之志,二是因為他們都任人有方,取才有數。歸順於這三人的傑出人才可謂是勢均力敵,所以他們才能夠在亂世之才中奠定三分天下之局。曹操雖一統北方,可是他的對手劉備、孫權仍然是人中之傑,曹操贏得了一半的江山和一半的人心,可是他終究沒有囊括盡天下英雄,自然也難以統一天下,吳蜀更不會歸順於他。
孫權劇照
再者,魏蜀吳三方軍事地理位置勢均力敵,三分天下也成了必然之勢。曹操能夠在北方逐鹿中原,可是,他的作戰部隊一旦到了河流縱橫的南方,就失去了原有的作戰優勢。自古以來,中國南方政權總是依賴長江而存在,曹操想要吞併劉備、孫權統一天下,長江是難以跨越的天塹,西南又有地形險峻的華山、秦嶺作為阻擋,這種三分天下的地理軍事早已經形成。這三個政權都明白自己的軍事優勢和地理優勢,在擁有抵抗曹操大軍實力的情況之下,孫、劉二人怎麼可能會心甘情願的歸順曹操。
三國鼎立局面
最後,亂世之中人人都想做英雄,像劉備、孫權這樣的人中龍鳳,心懷一統天下之夢的人,如若沒有走到絕境,以他們二人的心境,絕不可能向曹操俯首稱臣。這三家政權之所以能夠在亂世中興起,本身就得益於三人一統天下野心的堅持,如若沒有這種野心,他們何苦要發動戰爭,搞得天下大亂、生靈塗炭。當所有人都有做一統天下的帝王志向之時,在目標沒有達成前,鹿死誰手真不好説,即便曹操統一北方,劉備、孫權自然也想在這天下分一杯羹,自然也不存在歸降曹操的可能性。
因此,東漢末年三國割據混戰,最終使得天下生靈通,除了三人的野心之外,也與他們三人才能過高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説如明末時“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是一種悲哀的話,那麼,東漢末年集中了太多的精英和人才,也未必是好事。相信,如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這樣的英傑,無論在哪個封建王朝末期,都有足夠的實力在羣雄之中崛起,並最終統一天下,然而不幸的是,這些人恰恰誕生在同一時期,聚集了太多的人才,反倒誰也無法壓倒另一方,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