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教育局長楊潤雄:香港為何需要“愛國者”?
中新社香港3月21日電 題:專訪香港教育局長楊潤雄:香港為何需要“愛國者”?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近來在不同場合,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就“愛國者治港”都闡述過看法,對港有何好,他亦熟記於心,甚至親自前往街站簽名,且捧着簽名板號召民眾支持。
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楊潤雄未再羅列那些顯而易見的好處,而是講起一樁過去的考察經歷,由頭來捋捋香港管治團隊為何需要“愛國者”。
幾年前,楊潤雄與約40位學生赴南京考察交流。這座盛極一時的“六朝古都”,也記錄了國家最深處的傷痛。“那裏是簽署《南京條約》的地方。”某個角度看,那裏似乎是香港一段歷史的開端,寥寥幾筆,千里之外的海島命運由此轉折。所以當時空巧妙移接,楊潤雄置身重現的歷史場景裏,“有很深刻的體會。”
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則更具衝擊。“以前可能是在課本、歷史書裏知道有這樣的事,但當你看到關於這件事的歷史圖片,看到有一個很長的名冊去記錄曾在那段時間遇害的人,看到這些實實在在的事實、證據,那種震撼對於我、對於同學們都是很大的。”
從這兩個歷史事件的追溯,楊潤雄油然而生許多感觸,“過去國家經歷過很多困難,很多人傷亡,很多利益被搶奪。從那個時代到今日的興盛,中間需要一代又一代愛國者的努力才可以做得到,需要一班真正愛護國家,對國家有感情、對民族有認同和責任的人。”這也足以回答,為何“愛國者治港”如此重要。
愛國情懷培育與國民身份認同、中華文化傳承等議題息息相關,落到教育層面,可謂包羅萬象,聯繫着不同科目。楊潤雄日前在“局中人語”撰文寫道:“教育局十分重視文化傳承,中小學的學習宗旨涵蓋中華文化、國民身份認同等元素,讓學生認識國家歷史、文化、經濟、科技、政治體制和法律等各方面的發展。”
如南京之旅這般的赴內地交流,自然是最直觀的方式之一,近年教育局也一直在推展此類活動。據楊潤雄透露,由2013/2014至2018/2019學年,參加內地交流的學生人數由3.7萬倍增至7.45萬。儘管疫情令交流活動暫停或延後,教育局仍計劃在疫情之後持續舉辦更多元化的交流活動,尤其是與粵港澳大灣區相關的主題和路線,讓學生更能掌握當前的發展脈搏。
編撰教材、引入課外讀物供老師參考,是教育局另一工作重點。楊潤雄面前的會議桌上平鋪了幾十本色彩繽紛的書,單本看起來很輕薄。他拿起其中一本向記者介紹,這是一整套最新版本的《我的家在中國》,涵蓋6大範疇,包括山河、湖海、節日、民族、道路、城市。每個範疇都有8本書,合共48本。
教育局免費將這套書派發給全港中小學,“這些內容無論是學生拿來閲讀,還是老師在準備教材的時候,都有更多資料可以參考。”楊潤雄透露,在即將到來的4月,教育局將以此為素材,舉辦首屆小學中國歷史和文化常識問答比賽,屆時比賽或會透過電視轉播。
他又將手邊另一個文件袋遞給記者,裏面裝了便利貼、筆記本和圓珠筆等,都印着一個身穿漢服的可愛公仔和摘自《論語》《孟子》等傳統經典的名句。這是教育局早前推出的中華名句推廣活動。楊潤雄相信,學習最終都要與生活產生扣連,“所以我們也在巴士站、地鐵站做宣傳,希望市民見到,都能夠欣賞我們的傳統文化。這當中也有做人的道理,希望可以將我們民族共同的價值觀慢慢帶動出來。”(完)
【編輯:陳海峯】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