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袁振國教授發佈中國學生社會與情感測評報告 新民晚報記者 王蔚 攝
新民晚報訊 (首席記者 王蔚)“雙減”政策落地,為發展素質教育創造了巨大空間和良好條件。那麼,發展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在哪裏?如何深化新時代教育評估改革,更好地實現五育融合?如何在發展學生認知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今天上午,華東師範大學發佈中國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報告,測評旨在瞭解青少年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水平以及哪些因素影響了這些能力的發展,並進一步探索如何通過教育政策和實踐提升這些能力。
此項調查是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全球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項目的一部分。作為唯一的中國代表,華東師大調查了中小學10歲和15歲組的7550名學生,其中10歲組學生3800人,15歲組學生3750人,同時開展了家長、教師和校長問卷調查,共獲得2.6萬多個樣本。
從學業成績來看,對10歲和15歲的孩子來説,好奇心和毅力是與學業成績密切相關的社會與情感能力。10歲組學生學業成績與毅力、責任感、好奇心和創造力呈正相關。此外,閲讀和藝術成績還與共情、合作和果斷呈正相關。
從生活滿意度來看,10歲組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高於15歲組學生,從童年到青春期,生活滿意度會下降,樂觀是迄今為止與生活滿意度最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
從心理幸福感來看,10歲組學生心理幸福感高於15歲組,從童年到青春期,學生的當前心理幸福感會下降,樂觀是與學生當前心理幸福感最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
從考試焦慮來看,從童年到青春期,學生考試焦慮會上升,尤其是女孩。這些結果在各個城市是一致的,樂觀和抗壓力與考試焦慮負相關。這個結果在各城市都是一致的。
調查發現,平均而言,男孩的情緒調節能力更強,更善於社交,更有活力,而女孩則更負責任,更有同理心,更願意合作。10歲孩子,無論性別和社會經濟背景如何,其社會與情感能力平均高於15歲的孩子。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有些能力會下降,女生能力下降幅度要大於男生。此外,在所有參與調查的城市中,社會經濟地位優越的學生比社會經濟地位差的同齡人報告了更高的社會和情感能力。
課題組組長、華東師大袁振國教授説,一個人的發展、成功和幸福,是認知能力和社會與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成績好、智商高,可以上好的大學,但不一定獲得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社會與情感能力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才具有決定性意義。兒童和青少年學生在認知能力、社會與情感能力兩方面獲得平衡發展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今不斷調整變化和難以預測的世界,才能靈活應對新時代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各項挑戰。
課題組建議,把社會情感能力培養列入中小學課程內容。世界很多國家進行了把社會情感能力納入課程系統的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國應該把提高社會責任感和責任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責任感是一個人成功成才的關鍵品質,也是獲得社會認可、獲得人生幸福感的重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