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漢末三國曆史,魏蜀吳成為漢末最後的割據勢力,尤其是蜀漢,地盤非常小,佔據一個益州和漢中,蜀漢的人口大概是魏國的五分之一,是吳國的二分之一,總之,用諸葛亮的話説“益州疲弊”,而諸葛亮又常年北伐曹操,那麼拿什麼支持鉅額軍費呢?
説到蜀漢的軍費,其主要來源就是貿易和剝削。此話怎麼説呢?我們先來説説貿易吧!
蜀漢時,在益州的南筰橋附近有過錦宮,號稱“錦裏”。根據《益州記》:錦城在益州南笮橋東流江南岸,蜀時故錦宮也,其處號錦裏。而這蜀錦貿易在三國則是曹魏“市於蜀”,東吳也“資西蜀”,諸葛亮更是號稱蜀錦是“民貧國虛”時的“決敵之資”。《太平御覽引諸葛亮集》: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通過以上可以看出,蜀漢的蜀錦貿易已經跟曹魏和東吳有着長期合作的關係,基本上成為蜀漢的財政收入來源之一,自然也成為鉅額的軍費。
當然僅僅依靠貿易是不足以承擔諸葛亮鉅額軍費的,其軍費還有更主要的來源,那就是南中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後,特意提到一句“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就説明諸葛亮的打仗,是有足夠多的軍費的。而這軍費就來自於對南中地區的剝削。
由於蜀漢的主要軍費來自南中地區的剝削掠奪,所以導致南中地區經常會發生小規模的叛亂,233年南中的劉胄叛亂,被馬忠討平。霍弋擔任永昌太守時,屢次平定當地的叛亂。尤其是在蜀漢滅亡前想逃亡南中時,譙周勸諫一語道破蜀漢南中政策的本質,那就是“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出自《三國志·譙周傳》:“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偪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一也。”
毫無疑問,結合諸多史料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北伐的“軍資所出”除了依靠蜀錦貿易外,大頭則是來源於反覆掠奪南中的財富,主要是當地的“豪帥”階級的財富。換句話説,諸葛亮的鉅額軍費都是南中地區的地主階級代表在貢獻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