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凌晨2點,幼兒園聊天記錄曝光,驚醒了2億家長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經典

來源 | 教育(ID:edu618)

前幾天,看到六神磊磊的一篇文章《我北京的哥們,擔心一歲的女兒考不上211》,裏面講了他在北京的一個好朋友,在為自己不滿一歲的女兒將來讀不了211擔憂。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之前在網上瘋傳的一張照片:

父母在剛出生的嬰兒旁邊放了一張紙條,上面的字寫的是“距離高考還有6390天,加油!”

真是讓人感慨。

現代社會,家長們最重要的投資就是在孩子教育上,也越來越把孩子的成績和未來看成自己一生奮鬥的目標。

為了這個目標,家長們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昨天凌晨2點,閨蜜給我發了幼兒園兒子的班級羣的聊天記錄,羣裏的家長們通過“監視器”對孩子的吃飯情況,穿衣情況,學習情況,進行了事無鉅細的關心。

紛紛在羣裏艾特老師,幫忙看一下孩子是否有什麼“異常”。

閨蜜跟我感慨説,孩子才上幼兒園,就那麼焦慮,搞得我都忍不住焦慮了,本來我是個很淡定的媽媽。

焦慮這件事真的蠻容易傳染的。

為什麼中國家長總是那麼焦慮?

究竟是孩子不夠努力,還是自己太貪心?

01

中國家長究竟有多瘋狂

還記得去年的香港TVB拍了一部《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對於孩子教育,香港家長的“瘋狂”程度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因為要上名牌大學,就要上名牌中學,上名牌中學,就得上名牌小學,上名牌小學,就要先上名牌幼兒園。

而有的名牌幼兒園只招1月出生的小朋友,所以必須算好受孕時間……

這位二胎媽媽因為一胎沒有為兒子做多大的貢獻,立志二胎要讓妹妹贏在子宮裏!

在香港,為了保證孩子能每天讀六小時書,甚至一天要上兩個幼兒園;

香港的孩子上藝術班,不止要拼數量,更要拼質量。

普通的樂器就算八級也未必拿得出手,學點冷門的沒人學的樂器,才有競爭力。

據統計,香港的孩子每星期平均參加3.5個興趣班,最多11個。家長們寧願熬夜陪孩子做作業,節日不休息也要把孩子送去培訓機構。

家長這樣瘋狂“隨大流”,對孩子真的有幫助嗎?

初心雖好,卻在實踐時成了很多孩子的童年噩夢——孩子們的週末就逐漸被各種課外興趣班填滿,沒有一點個人生活。

著名心理學者張怡筠説:

“大多數父母焦慮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在諸多比較的環境中迷失教育方向,從而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制,開始變得焦慮不安。

焦慮的父母都伴隨着很強的控制慾,包辦和控制孩子的一切。”

“隨大流”報補習班才藝班的背後,是真的為孩子好,還是為了滿足自己作為家長“盡職盡責”的義務,逃避真正科學教育的方法的“無奈之舉”?

02

中國家長到底在焦慮什麼?

去年,噹噹聯合艾瑞諮詢發佈了《孩子的成長,父母的焦慮——2019成長焦慮白皮書》,展示了中國家長的焦慮眾生相,深入剖析中國家庭的育兒焦慮。

根據調查顯示,91.5%的父母對孩子成長各方面的問題感到焦慮,孩子是當之無愧的焦慮製造者。

但是,在“讓父母感到生活充實而有意義”的因素中,“孩子”以85.2%的佔比高居榜首,孩子也是快樂源泉。

由此看出,孩子是家長“又愛又恨” 的存在,是一切生活的中心,是一個家庭是否和諧的關鍵因素,掌握着整個家族的“命脈”。

之前,每到過年,家長羣裏就有人調侃,這個年能不能過好,就看孩子期末成績了。

在家長把孩子視為一切的前提下,親子關係的相處也很值得思考。

在調查中卻顯示,與孩子的關係上,多數的中國父母認為他們首先是家長,其次才是朋友。

即使自認為是朋友式的家長,仍有超六成家長認為自己是一個對孩子嚴格的父母,僅8.1%認為自己對孩子“不嚴格”。

嚴格的父母在對孩子的要求上,也是盼着孩子快樂,更盼着孩子優秀,希望孩子儘量努力再努力,爭取在努力的事情上做到優秀。

要想孩子努力又快樂,優秀又快樂,就需要家長特別注意跟孩子的溝通方式,幫助孩子建立信心。

顯然大多數家長並沒有做到這一點。

前幾天熱搜上有一個“家長不知道為什麼小孩會得抑鬱症”的話題,討論高達3.2億。

大部分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孩子不是不愛説話了,而是真的病了。

有位網友分享了醫生複診憂鬱症小孩的一幕,看得人氣不打一處來。

哪怕是孩子患病的情況,有些父母都不願意稍微温和一些?

醫生辛辛苦苦修修補補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救回來了,家長一句話,全部功虧一簣。

因為孩子最在乎的永遠是家長的評價啊。

在前兩年的綜藝節目《少年説》裏,也有這樣一位小女孩。

語文考了年級第一,但因為數學剛及格就被罵;運動會拿了800米冠軍,被逼問學習為啥不能也努努力;

好不容易成績有了提升,卻等不到一句爸媽的表揚……

從來看不到孩子的優秀,對孩子的一點點退步就抓住不放。

《小歡喜》裏,常年第一的喬英子因為狀態不佳、破天荒地考了個第二,被她媽數落“有什麼可高興的,都沒好意思説你”。

被焦慮裹挾的家長,面對孩子,永遠是嚴厲和指責,這樣的孩子怎麼會開心呢?

父母是孩子的神。是撒播幸福、保佑順遂、堅定信念的那種,而不是法力無邊、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這種。

03

別讓孩子贏在起點,卻輸在終點

知乎上有個話題:什麼樣的孩子活得最累?

下面最高贊是這樣回答的:

父母的慾望有多深,孩子活得就有多累。

童星秀蘭·鄧波兒曾痛哭道:“我只過了兩年慵懶的嬰兒生活,以後就一直在工作了”。

多少父母,不顧孩子身心健康,不顧孩子的成長,將自己的期待強加到孩子身上。

卻忘記了,孩子的一生從來沒有暫停鍵,那些失去的美好,失去的信任,心理的創傷,丟了就再也回不來。

尼爾·波茲曼早在《童年的消逝》中説過: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得不眼睜睜看着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偽成人的劣等面目時,這令人痛心,且尤為可悲。

當下的中國家長們不缺錢,缺乏的是陪伴孩子的時間和教育的智慧。

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不是興趣班也不是名校,而是有教育能力的父母。

英國BBC電視台曾經拍過一部紀錄片叫《56UP》,選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從7歲開始到56歲,每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

攝製組的初衷是探求一個話題:父母是否會決定孩子的未來?

自身出色以及自控力強的父母無疑能給孩子更多的人生引導和社會資源,孩子們從童年就開始有目標有規劃。

而他們的子女也延續着這樣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找到令人羨慕的工作。

底層家庭孩子們顯然並不一樣。

成年之後的他們基本複製了父輩的生活,有的成為長途貨車司機,有的成為底層勞動者。

而他們的孩子,也不得不延續着這樣的輪迴,年紀很輕就休學失業、結婚生子,惶然度日。

BBC 49年的跟蹤拍攝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孩子不是父母的成績單,父母卻是孩子的起跑線。

沒有人能替任何人一輩子遮蔽風雨,即使是我們最親愛、願意為之付出一切的小孩。

如果你自認是有能力創造的父母,就讓你的小孩,學會如何像你一樣自我激勵、自食其力。

做孩子最好的榜樣,而不是讓他們幫你完成自己的夢想。

喜歡今天的文章,請點“在看”。

來源:教育,致力於為0-15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台,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