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匹敵的羅馬帝國,是什麼原因導致東西分裂
西元395年1月,羅馬皇帝狄奧多西駕崩。對當時的人來説,享年四十八歲未免太短命,不過他並非陣亡也非遭到刺殺,而是病逝的。在位的前四年,他與格拉蒂安皇帝共同分擔帝國東西方的統治;其後的十二年,單獨承擔帝國的實質統治職責,在一生中的最後十六年中繁忙不堪。
“皇帝”一詞的起源,原本是贈予率軍防衞國土的凱旋武將的尊稱。而他也是最後一位值得如此尊稱的羅馬皇帝。在位十六年之中,只要一聽到敵軍入侵的消息,他會立即率軍趕往帝國務處主持防禦。狄奧多西逝世時身在米蘭,是因為直到前一年他還在指揮軍隊討伐高盧的篡位分子,可能是在進入冬令營區後,長期累積的疲勞一下子全部發作的緣故,所以在1月時逝世。
然而,親自率軍保障國民安全的想法,卻是不折不扣的羅馬式思維。 君土坦丁承認基督教的存在,因而獲得“大帝” 的尊稱。繼君士坦丁之後,狄奧多西是第二位被稱為大帝的皇帝。而他獲頒這頂尊稱的原因,同樣在於他戮力振興基督教會。 君士坦丁生於西元四世紀初期,因此必須在表面上維持基督教與其他宗教信仰平等,也是他因而獲得了“大帝”的尊稱。而活在西元四世紀末期的狄奧多西,則是根據標準的一神教作風,徹底排斥鎮壓異教、異端,因而獲得"大帝”的稱號。當然,米蘭主教安布洛修斯這位強力“牧羊人”的存在同樣不可忽視。安布洛修斯在狄奧多西的葬禮上,發表了下列的演説: “狄奧多西皇帝並未離世,而是透過兩位皇子存在於人間,在天上的父親,將寸步不離的守護着留在地上的兩位兒子。因此官兵與公民必須像是對先皇一般的,向兩位年輕的繼承者效忠。
在狄奧多西皇帝身後,由長子阿卡狄奧斯與次子霍諾里烏斯繼位。這時長子阿卡狄奧斯已經年滿十八歲,但次子霍諾里烏斯只有十歲。除了兩位皇子以外,狄奧多西與擔任過四年共同皇帝的格拉蒂安的異母妹妹嘉拉之間生有一個女兒。 推測在父親過世那年,這位公主約為五、六歲。 西洋歷史上的定論認為,西元395年狄奧多西逝世之後,羅馬帝國也就分裂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了。不過,這只是事後發展出的結果。狄奧多西打從一開始,就不希望把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國,由兩個兒子分別繼承。
將帝國分成東西兩區,由不同人物統治的方式,起源自西元三世紀末期的“四頭政治” 時代。當時帝國進入了不同蠻族在邊界同時入侵,在不得已之下必須由不同的領袖分頭應對的時代。因此,狄奧多西將帝國東方交給阿卡狄奧斯,將帝國西方交給霍諾里烏斯繼位時,並非打算將帝國分割成東羅馬與西羅馬帝國,只是遵循長年來由複數領袖個別承擔東西方統治的做法而已。同時想必他也認為由親生兄弟共同分擔統治責任,會比兩個外人合作還來得有效果。 實際上,狄奧多西在臨終時,把兩位皇子同時託付給史提利柯將軍監護。如果他打算將帝國分裂為二的話,兩名皇子應該會託付給不同的武將。相信從這點就能證明,狄奧多西在世時從未考慮過將帝國分裂為二的想法。
不過,狄奧多西的想法沒有受到後人繼承。羅馬帝國的統治不是往分擔的方向發展,而是往分裂的方向推演。其第一項主要原因,在於親兄弟之間未必感情就能融洽。第二點在於,統治東方的阿卡狄奧斯身邊有許多高官期望與西方分裂,在需要派兵支援西方時會從中作梗。只不過對臣子來説,先帝的遺志是必須優先遵守的事情之一。 因此在狄奧多西逝世之後,帝國並未隨即分裂。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的對立,就好像黎明時分的景物一樣,隨着時間發展逐漸清晰。而這項情勢也給當事人帶來許多不幸。因為必須在混亂不明的情勢下共同行動時,雙方之間最容易產生誤會。 儘管身為虔誠的基督教徒,狄奧多西好歹擔任過十六年的皇帝工作。想必他不認為在自己身故後,兩個兒子的未來只要依靠透過主教口頭傳遞的天神眷顧,以及自己在天之靈的守護就沒問題。所以他將兩個兒子,託付給對他來説賢能又忠實的左右手史提利柯。
根據意大利的羅馬史研究人員帕裏貝尼的評論,當時十八歲的阿卡狄奧斯與十歲的霍諾里烏斯,是這樣的人物:“隨時居住在皇宮之中,遠離民眾,與民眾沒有任何接觸。官兵之中沒有任何人看過自己的最高司令官策馬率軍的身影。這兩人能攀上皇位的唯一理由,就是他們是前任皇帝的兒子。” 阿卡狄奧斯擔任了十三年的東羅馬帝國皇帝,而霍諾里烏斯在西羅馬的皇位上更是安穩坐了二十八年。由此可見基督教端出來的“君權神授説”,認定凡間的最高權位者系因天神期望才能擁有權力的理論,對掌權的人來説是多麼有利。那種由菁英機構元老院以及擁有羅馬公民權的民眾委由皇帝代理施行政權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了。
儘管狄奧多西皇帝在位的十六年中幾乎全過着戎馬生涯,似乎他在生前便已看穿自己的兩個兒子沒有軍事方面的天分。所以他才在臨終時將後事託付給史提利柯將軍。史提利柯這個姓氏在羅馬史上是個陌生的名詞,那是因為這名將軍出身於汪達爾族,在當時的羅馬人眼中看來,是蠻族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