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解縉是怎樣一個人?朱棣為什麼要殺他?

前段時間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我們就來説説在這部電視劇前期出現的一位明朝大臣——解縉,看看歷史上的他是怎樣一個人物,與《大明風華》中有哪些區別。《大明風華》中解縉的出場次數並不多,但給人留下的印象卻比較負面,以至於後來觀眾在看到解縉被扔雪地裏凍死的場面時都感覺頗為痛快。那麼真實歷史上的解縉是否也如同電視劇中的那樣,是個不知輕重好歹的小人呢?其實答案是否定的。

歷史上的解縉是怎樣一個人?朱棣為什麼要殺他?


解縉出生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七日,江西吉安府吉水人。解家祖上幾代都當過官,在當地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名門望族。良好的家庭條件給解縉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環境,解縉也沒有辜負家人的期待,七歲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十二歲時已經讀遍了《四書》、《五經》,並能知曉書中的義理。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省級考試),一舉奪得解元(鄉試第一名)桂冠。一年後,解縉又在殿試中金榜題名,高中進士,被賜予庶吉士之職。

歷史上的解縉是怎樣一個人?朱棣為什麼要殺他?


解縉不僅才華橫溢、善於雄辯,而且富有正義感。當時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對待他認為不忠的大臣時往往採用極其粗暴的方式,由此造成的冤死者不計其數。許多大臣心中對此都有看法,但卻沒人敢發聲,因為膽敢直言指出朱元璋錯誤的人大多都會遭到迫害。然而,年輕的解縉卻並沒有顧慮這麼多,他在一次上朝面見皇帝的時候直言説道:“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乃國初至今二十載,無幾時無不變之法,無一日無無過之人。嘗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詔書褒一大善……或朝賞而暮戮,或忽死而忽赦。”這番話的主要意思就是指責朱元璋反覆無常,且用刑過重,連累了許多無辜之人。

歷史上的解縉是怎樣一個人?朱棣為什麼要殺他?


解縉的這些言論雖然都是事實,但對朱元璋來説卻已經是非常過分的批評了,畢竟沒幾個帝王能忍受臣子説自己反覆無常,更何況是像朱元璋這樣極度自負的人。正當滿朝文武都為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捏一把汗的時候,朱元璋卻表現出了難得的大度。可能是他認為解縉年輕不懂事,也有可能是珍惜人才。總之朱元璋只是批評解縉“散自怒”,因此將他貶為江西道監察御史。然而,解縉並沒有因這次碰壁而變得畏畏縮縮。不久,他又上書為牽連到“胡惟庸案”中被處死的韓國公李善長辯冤,並斥責御史袁泰蔑視朝綱,貪贓枉法,誣陷忠良。然而處死李善長是朱元璋的既定計劃,怎麼會因解縉一個書生的意見而做出改變呢?結果朱元璋召解縉的父親進京,對他直説:“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解縉只好隨父回吉水老家修養心性。

歷史上的解縉是怎樣一個人?朱棣為什麼要殺他?


朱元璋死後,皇位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即建文皇帝。建文四年(1402年),賦閒在家的解縉重新被朝廷起用,任翰林待詔。不過還沒等解縉正式開始工作,大明王朝卻江山易主,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並從建文帝手中奪走了皇位。這番變故改變了許多大臣的命運,但對解縉來説卻是好處大於壞處。因為他剛剛被起用,與建文帝的關係不深。所以當朱棣成為皇帝后,作為前朝舊臣的解縉反而因此得到晉升,成為翰林侍讀。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決心修一部鉅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於是任命博學多才的解縉主持編纂工作。此書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永樂大典》。解縉無論是為官還是為人,都有很好的口碑。曾與他一起共事過的楊士奇對解縉的評價是:“平生重義輕利,遇人憂患疾苦,輒隱於心,盡意為之。”永樂二年(1404年),解縉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即內閣首輔。此時的解縉已經是朱棣的心腹大臣了,朱棣非常欣賞解縉的才華,在許多事情上都詢問解縉的意見,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君臣對話就是磋商立太子之事。

歷史上的解縉是怎樣一個人?朱棣為什麼要殺他?


朱棣共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性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次子朱高煦英勇善戰,能在戰場上能獨當一面,更重要的是朱高煦在朱棣奪取江山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也因此得到了很多武將的擁戴。到底是立朱高熾為太子還是立朱高煦為太子這個問題一直讓朱棣糾結不已,然而當他召解縉來商議此事的時候,這個看似無解的難題卻輕鬆被解決了。解縉一直是皇長子朱高熾的積極擁護者,所以他就在朱棣面前説道:“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這個答案顯然不符合朱棣的心意,所以朱棣聽完後一句話都不説。解縉見皇帝頗有不悦之色,於是便開大招説道:“好聖孫。”聽到這三個字,朱棣當即轉怒為喜。原來,朱高熾有個非常優秀的兒子叫朱瞻基,他從小就深得朱棣的喜愛,在朱棣眼裏,朱瞻基就是最合適的第三代繼承人。因此既然想把皇位傳給朱瞻基,那麼眼下的太子之位自然就要選擇朱瞻基的老爸朱高熾了。值得一提的是,《大明風華》中女主角孫若微曾在一幅畫中題詩:“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其實這首詩的真正作者正是解縉。他借《題虎顧彪圖》提醒朱棣要顧念父子親情。

歷史上的解縉是怎樣一個人?朱棣為什麼要殺他?


解縉曾因直言進諫導致仕途受阻,但這些挫折並沒有抹去他愛憎分明的個性。在永樂朝為官期間,解縉依然像從前那樣只要看到朝政上有什麼弊端就向皇帝提出,不像許多大臣那樣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朱高熾被冊封為太子後,朱棣對他的表現並不是很滿意,因此他在有意無意間不斷抬高朱高煦的地位,給予他的待遇遠超過一個親王應該獲得的標準。解縉認為這種做法非常不妥,於是勸阻朱棣説:“啓爭也,不可。”但他卻萬萬沒想到,朱棣將對太子的不滿全發泄到了解縉身上,並斥責他離間骨肉。自此,解縉開始不招朱棣的待見,仕途上也遭遇“滑鐵盧”,被貶至交趾(今越南),命督餉化州。

歷史上的解縉是怎樣一個人?朱棣為什麼要殺他?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當時朱棣正在北征途中,尚未返回南京。解縉只好先將事情稟報給太子。可是非常痛恨解縉的朱高煦卻藉此事大做文章,指責解縉無人臣禮,並暗示太子有意搞小集團。朱棣也有意打壓一下太子,於是便拿解縉開刀,將他打入詔獄。其實解縉本身並沒有什麼過錯,但卻是成為了這場儲位之爭的犧牲品。永樂十三年(1415年),錦衣衞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解縉怎麼還活着?)紀綱領會聖意,回到錦衣衞詔獄中將解縉用酒灌醉,然後拖入雪地中活活凍死,時年四十七歲。解縉的結局正如他自己在一首詩中所寫道的那樣:“可憐新息猶遺廟,銅鼓荒涼草棘中。”參考文獻:1.《明史·解縉傳》,(清)張廷玉等,中華書局,1974年2.孟森:《明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53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上的解縉是怎樣一個人?朱棣為什麼要殺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