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大學(1922-1927)走出來的英雄烈士》
胡申生 編著
上海大學出版社
吉國楨:高唱《國際歌》,
昂首走向敵人刑場
1926年7月,青年團江浙區委有一份關於組織情況的統計報告,其中在“各青年團體黨團書記”一欄中,載有“姓名:吉國楨;團體名:共進社;所在地:上大”“姓名:吉國楨;團體名:陝西旅滬各團體聯合會;所在地:上大”。這份檔案清楚地表明,當時上海大學的“共進社”和“陝西旅滬各團體聯合會”這兩個社團的黨團書記,都是由吉國楨擔任的。
吉國楨,字幹卿,生於1899年,陝西華縣(今屬渭南)人。1920年春考入鹹林中學,開始接受新思想,並參加了進步團體青年勵志社。1924年夏天,考進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當時,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的系主任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主持學校行政事務的則是中國共產黨另一位早期領導人鄧中夏。在教師和學生中,共產黨員和青年團也佔有相當的比例。在這樣一個充滿着革命和進步氛圍的學校中,吉國楨的思想覺悟提高得很快。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的社會工作中,吉國楨都受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教育和影響。他在進上海大學的當年,便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大學,吉國楨於文化和理論學習之餘,積極參加社會工作。他參與發起成立了上海大學陝西同鄉會,參與創辦了由同鄉會主辦的半月刊雜誌《新羣》,結合時事,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國民革命的主張,揭露和批判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罪行。“五卅”運動爆發以後,吉國楨和大多數上海大學的老師、學生一樣,懷着滿腔熱血和悲憤,積極投身到這股革命洪流中去,經受了革命的洗禮和考驗。他深入工廠,向工人們揭露帝國主義剝削欺壓工人、鎮壓工人的種種罪行,來啓發工人的覺悟。上海大學的學習和戰鬥生活,使吉國楨在思想理論、革命意志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新的進步和提高。1926年5月,陝西地區黨團組織的創建人之一的王尚德遭直係軍閥劉鎮華通緝,潛至上海,就是通過吉國楨接上黨的關係,然後給原為上海大學教授、已在黃埔軍校任政治總教官的惲代英去信,由惲代英介紹赴廣州在黃埔軍校政治部宣傳科任科員①。正因為吉國楨在上海大學的突出表現,黨組織決定派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深造。1926年的夏天,吉國楨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告別了上海大學,到達莫斯科,開始了他新的學習和戰鬥生活。也就是在這一年秋天,吉國楨正式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9年,吉國楨奉命回國。他擔任了中共陝北特委書記,其間主持開辦黨員、團員訓練班,秘密開展學運、農運和兵運,使陝北的黨、團組織和革命運動有了很大發展。至1930年夏,陝北黨、團組織遍及十餘個縣,黨員、團員達2 000餘人。從1930年7月起,吉國楨先後任中共陝西省常委兼西安市委書記、陝西臨時省委書記。1931年5月,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下,他不避艱險,努力工作,整頓各地黨組織,使遭受敵人嚴重破壞的河南黨組織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同時,他領導黨、團組織深入基層,發動農民開展游擊戰爭,在敵軍部隊中發動兵變,組織城市工人罷工,有力地回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1931年春,吉國楨向黨中央建議開展對國民黨二十六路軍的兵運工作,並派遣省委一位在二十六路軍有廣泛關係的幹部到該軍進行策動工作,為促成寧都起義作出了貢獻。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吉國楨在河南領導成立抗日組織,大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由於長期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工作,積勞成疾,於這一年的冬天,一度半身癱瘓,卧牀不起。但當病情稍有好轉,他即繼續投入緊張的革命工作中去,表現出一位共產黨員鞠躬盡瘁、捨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1932年7月下旬,因叛徒告密,吉國楨在鄭州被捕,後被押至開封。在獄中,吉國楨被敵人用各種刑具拷打折磨得遍體鱗傷,但他始終堅貞不屈。面對敵人的叫囂拷打,他充滿豪氣地對敵人説:“共產黨人是不怕死的!要命有一條,要黨的機密一個字也沒有!”敵人從吉國楨身上,嚐到了什麼是共產黨人的鋼鐵意志。色厲內荏的敵人只得絕望地下令處決吉國楨。8月22日凌晨,吉國楨與其他戰友一起,高呼着“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革命萬歲!”的口號,高唱着《國際歌》,昂首走向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
① 胡華主編:《中共黨史人物傳(第十一卷)》,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8頁。
資料:上海大學出版社
編輯:徐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