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與戲劇人物楊延昭和他的兒子——楊文廣!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歷史人物與戲劇人物:楊延昭和他的兒子——楊文廣,
看了標題,可能有人發生疑問:是不是弄錯了,楊文廣不是楊延昭的孫子、楊宗保的兒子嗚?不!沒有弄錯,這裏説的是歷史上的楊延昭和楊文廣。楊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後改延昭。楊業有七子,延昭一説長子,一説四子,一説六子,在戲劇等文藝作品及傳説中,都把他説成是第六子,稱為“楊六郎”。
他自幼跟隨父親居住邊鎮,兒時和同伴玩耍,就“多戲為軍陣”,楊業看了高興地説:“此兒類我。”長大之後,楊業每次出征,都要攜帶他,讓他在實戰中得到鍛鍊,後來他果然成了一位名將。楊業殉國那年,他二十九歲,早已是身經百戰的勇將了。當時楊業命令他攻朔州,城上契丹軍箭如雨下,一支箭射穿了他的乎臂,痛徹筋骨,他像沒事一樣仍然率領兵士奮戰,打得契丹軍束手投降。
楊業殉國後,他繼承父業,以保州(今河北清苑)緣邊都巡檢使身分守邊。他智勇雙全,能征慣戰,多次打敗契丹軍的進攻。宋真宗曾誇獎他“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尤其可嘉的是在宋代一般將領多不恤士眾驕逸貪縱的情況下,他卻能與部下同甘共苦,“所得奉照悉稿軍,未嘗問家事。出入騎從如小校,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行陣,克捷推功於下,故人樂為用。”所以他在邊防二十多年,契丹兵對他望而生畏,“目為楊六郎”,而不敢稱呼他的名字。
楊延昭不僅勇冠三軍,而且善於出奇制勝,所以能以少勝眾。他守遂城,城小無備,敵兵眾多,輪番攻城,城中兵民恐慌。延昭召集居民中的青壯年登城與士兵協同守城,又利用天寒的有利條件,汲水澆城,一夜之間城牆變成了冰牆,堅滑難以攀登,契丹兵不得不撤圍潰走。楊延昭雖然只是一員邊將,遭淵之役時,他率領的兵眾才剛剛滿萬人,但是他卻胸懷全局。他當時曾上表宋真宗,分析形勢,指出契丹兵離開老巢上千裏,人馬經過長途跋涉,十分睏乏,這樣的兵雖然眾多,但是容易打敗。況且契丹兵作戰多在馬上,利於野戰不利於攻堅,只要據險截其要路,再多也可以聚殲。這樣不止是能敗他們,甚至過去失掉的幽、易等州,也可以乘勢襲取。他表示自己願當此重任。不料表上之後,真宗連理都沒理。但是楊延昭並不灰心,他親自率所部直搗遼境,與肖後戰於廣靈,結果大敗遼兵,收復了廣靈縣西的古城,斃傷了大批遼兵。
澶淵戰役後,他被任命為高陽關副都部署,戍守三關(保定高陽關、霸縣益津關、雄縣瓦橋關)。這裏地處平川,無險可守,卻有利於契丹騎兵作戰,楊延昭採取了地道戰以對付敵兵。他讓軍民在這裏遍修地道,道道相通,地面又有暗井與地道相連,敵兵來時,伏兵從暗道殺出,神出鬼沒,碎不及防,所以契丹兵輕易不敢進攻。後來楊延昭就病死在高陽任所。他的靈樞所經之地,“河朔人多望樞而泣”,十分懷念這位抗遼將軍。明人宋謙也貧他“功在國家,澤被生民”。在今天的雁門關內外還有許多以六郎命名的地名,如山西嶺縣、朔縣有“六郎寨”,繁峙縣有“六郎城”,固城鎮有“六郎堤”,説明楊六郎的遺愛深深地留在了廣大人民的心中。
關於楊家將的傳説和故事最早出現的多是楊延昭的故事,尤其是威鎮三關成了最被人們稱道的英雄業績,《秦輶日記》中引一首詩云:“巨馬河邊古戰場,上花埋沒綠沈槍,至今邨鼓盲詞裏,威鎮三關説六郎。”可是在楊家將故事的不斷豐富過程中,虛構愈來愈超過原始歷史根據時,穆桂英等人物的地位,便實際上超過了楊六郎。雖然戲劇中的楊延昭也被描寫成楊業之後楊家抗遼事業的繼承人,他團結焦孟等大將和一家老小,不避艱險,不怕犧牲,與敵人和內部的叛臣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這.與厲史上的楊延昭的性格是一致的。但是也不能否認,在好多劇目中,他被擠到了次要地位,他雖身為統帥,卻經常打敗仗,還得要他的兒媳和燒火丫頭來救駕。當然,作為一個獨立劇目,讓主帥陪襯新生力量,就像《雛鳳凌空》一劇描寫的那樣,不是不可以,看了那個不計尊卑,相信後生可畏的主帥,只能使人覺得可親。可是在一大批劇目中都這樣讓六郎去襯托別人,以致硬使他連吃敗仗,這樣無能的主帥形象,是貶低了楊六郎,就使藝術形象遠役有歷史上的真人高大了。
楊延昭共有三個兒子,為了褒獎他,他死後“官共三子”。可惜三子中只有楊文廣有傳,共它二子皆不見史傳。小説中的楊宗保不見歷史記載,楊文廣也根本不是他的兒子,就是明代成書的《楊家將演義》,也還是説宗保與文廣是兄弟。小説是這徉寫的,柴郡主破青龍陣時,陣前產一嬰兒,令婆(太君)看後非常高興,説這孩子與宗保面貌相同,給起名叫文廣,可見小説中他們都是六郎夫人柴郡主所生,不知為什麼後來在文藝作品中便成了父子了。
楊文廣(?-1074),字仲容。仲是行二,他當是老二。他也是一員勇將,曾隨同大將狄青徵南,任過廣西鈴轄,知宜(廣西宜山縣)、邑(廣西南寧)二州。宋英宗時挑選邊將,認為楊文廣是“名將後,且有功”,調為成州團練使,屢遷為定州路副都總管。後來遼宋互爭代州地界,文廣曾獻出舊軍用地圖。他還曾建議攻取幽燕,不久病死。關於穆桂英這個人,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有人考證可能是指楊文廣駐防粵西時娶的一個姓穆的地方酋長之女。也有人説地方誌中曾載有“文廣娶慕容氏,善戰”,穆是集容的訛變。戲劇中的穆桂英故事,既然全屬虛構,那又何必作徒勞的考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