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講台上拼命地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的就是讓這一代年輕人不要覺得有技術、有能力的人,畢業之後就一定只能與資本共舞,進而順應這種‘合理化趨勢’。要讓學生明白,與它博弈的另外一條路是存在的,需要有人闖出來。我也希望通過哲學思政課,讓學生明白成才不應該是人和人競爭到你死我活。人才是一批一批地,不是一個一個地成才。”
---------------
“《共產黨宣言》導讀”公開課在B站上火了。對於40.9萬人次的點擊觀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張雙利並不知情,“可能有學生或網友覺得這個課還行,就髮網上了”。
張雙利的課程被聽過的復旦學子盛讚為“如同演講般一氣呵成”。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課程的講台上,她留校執教迄今已有25年。近年來,張雙利接連獲得“上海市育才獎”“寶鋼優秀教師獎”“復旦大學本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等多項榮譽。
當下年輕人在學業、就業、婚戀等方面承受着各種壓力,有時難免對未來的發展陷入某些迷茫,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幫助當代青年認清個人和時代境況上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大思政課”教學中又該如何培養當代青年的哲學思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日前專訪了張雙利。
中小學在哲學方面的針對性訓練和教育,是有所欠缺的
中青報·中青網:都説“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公眾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學習哲學在這個時代到底有什麼“用”?
張雙利:要真正理解現代社會,當代年輕人特別需要哲學素養的積累和養成。我們中小學階段在哲學方面的針對性訓練和教育,客觀而言是有所欠缺的。大學教育最根本的目標,就是對學生世界觀的塑造,進而教育學生成長為一個理性、獨立的社會人。就這個意義而言,哲學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對於“千禧一代”的當代大學生尤為重要。
現代社會是一個複雜社會,也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每個青年都能感受到社會帶來的緊張、衝突。沒有學習哲學的年輕人,難以在複雜的現代社會中尋求自我價值,難以在高強度競爭中找到生活意義,其世界觀不足以應對各種複雜挑戰。缺少哲學素養就難以藉助哲學經典和思想傳統,不能更好地理解現實世界,進而理解自己、接納自己,達到所謂“內在的圓融”,也就難以真實地面對、消化、處理生活中的挑戰。
青年不僅需要有專業能力,也需要有包括哲學素養在內的通識素養和能力。要在喧囂生活中做一個“明白人”,就需要有一個整合問題、進行認知的理論框架。因此,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專門開設了面向全校非哲學專業學生的哲學公共教育課程。
中青報·中青網:有一些學生可能感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並不輕鬆。
張雙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特徵,是很明確地要在概念高度之上對複雜的生活本身進行重構,要能夠理解生活所藴含着的道理及道理和道理之間的關係。我們的學生去讀馬克思,不是去讀幾個公式、定義、定律,而是要讀出馬克思何以具有那樣一種強大的理解和消化能力,何以能夠站在他那個時代的所有的思想融會貫通的最高峯,進而理解資本主義時代的複雜性及其背後的道理和矛盾。
對於當代大學生去理解這個充滿了矛盾和衝突的現代生活,應該説沒有什麼哲學學説比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加有力。能不能讓學生們在大學裏面真正地習得一種構建理解框架的能力,能否在大學期間讓學生們的世界觀被影響、被改變,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尤為關鍵。
有技術有能力的人,畢業後不一定只能與資本共舞
中青報·中青網:哲學理應回應現代人安身立命的各種關切。都説當代大學生性格獨立不拘流俗,他們在粗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皮毛之後會獲得一種“批判”的意識或衝動,但大多數人求職時首選還是資本較為密集但工作強度也相對較高的互聯網大廠,您怎麼看?
張雙利: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際上就是讓學生明白現代人的生存境況。在資本起到重要作用的市場環境中,資本和技術的合謀所帶來的“合理化趨勢”確實不可阻擋。每個人進入就業市場,就意味着被規定被揀選,而且越是在合理化的程度上做得越優秀,就越有可能最終勝出。因此,在很多高校中,為了成為被揀選者,甚至能成為規定者,學生們在校期間都拼命努力學習和競爭。
我身邊有學生,哲學專業畢業後去國外名校繼續深造、轉學金融。雖然學得很苦,但他們説能感覺到自己在做“Big Things”。他們不分日夜地加了兩週的班,勞動成果是可以登上報紙頭條的。我很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他們在工作過程中真的覺得自己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幕後“推手”。所以,年輕人求的是因為被揀選而獲得“自主性”,求的是能夠成為不被別人的命令徹底主宰的“規定者”。
10多年前的哲學經典導讀課上,有一名外專業的學生拋給我一個問題:“您把這些東西都想得這麼明白,您怎麼辦?”這個問題給我後來的教學產生了很大的衝擊。我開始思考,我是站在對於現代社會的矛盾本性的概念高度進行把握,將前人是如何判斷、分析及對發展趨勢進行洞察和指認的。那麼,生活是不是隻有這一條路一個面向?
中青報·中青網:您是如何引導當代年輕人“審視馬克思的預言與我們所處的時代之間的張力”的?
張雙利:我們在講台上拼命地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的就是讓這一代年輕人不要覺得有科學技術有能力的人,畢業之後就一定只能與資本共舞,進而順應這種“合理化趨勢”。如果一流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具有這種非常強大的理解框架,就能明白資本和技術的綁定並不是唯一的發展趨勢,與它博弈的另外一條路是存在的,需要有人去闖出來。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道理、矛盾、發展趨勢講得很深刻,如果當代大學生在校園裏聽懂了這些知識,他們就能有足夠的理解力和自信,進而發問:“憑什麼就只能有這一條道路可走?”上過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後,學生們如果能理解,不至於困惑、焦慮,這是弱的接受;強的接受,是學生們能認為這種趨勢不僅能被理解,還可以被回應、被博弈。我們要讓年輕人獲得這種反思、批判的能力,甚至還有主動博弈的能力,這是我們哲學思政課的一個重要且艱難的目標。
我也希望通過哲學思政課,讓學生明白,成才不應該是人和人競爭到你死我活。人才是一批一批地,不是一個一個地成才。現在學生的“同輩羣體文化”,我還是比較擔心的,因為“合理化發展趨勢”導致對精英的揀選越來越嚴格,大學生、中學生之間的競爭與防範意識越發明顯,以至於在課堂上不少學生都不願意參與討論,不願貢獻自己的思想閃光點,擔心靈感和創見被同學借用和據為己有。但是,同輩之間的相互學習要遠遠比大學教學資源的供給更加重要。在討論課上,學生能夠與同樣優秀的同輩、傑出的教授專門就“Ideas”(想法)和“Reasons”(原因)討論一些看似與生活實際功用不相關的深遠且宏大的問題,他們此後一輩子都可能不再會有這樣可貴的機會。“大思政課”很重要的一個功用,就是通過教學讓當代年輕人的“同輩羣體文化”更加健全地發展。
高校教師要把學術門檻和硬核性守住,要贏得學生的尊重
中青報·中青網:“大思政課”不僅僅侷限於“課程思政”,您在B站上的“《共產黨宣言》導讀”公開課就吸引了眾多青年受眾,您如何看待這種知識普及?
張雙利:像這種免費共享的資源,社會大眾能夠無償地接受到,越多越好。我上課就想學生來旁聽,什麼人來旁聽都可以,網絡課程不就相當於有更多的人來旁聽嗎?
但是,學術版本的講法也是必要的,不能因為是放在網絡上的,就可以把課程的學術含量減低。有大量普及版課程存在,普及的知識往往又不夠解渴,難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的解釋力闡發出來,反而影響了社會大眾的進一步深入學習。所以,更需要有一些具有非常高質量的學術內容給網友共享。
在“大思政”成果的普及上,高校教師要把學術門檻和硬核性守住,要贏得學生的尊重。從1997年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至今,對於學生們的學習成效我希望能夠有3個層次的不斷遞進:第一步,讓學生不敢不尊重馬克思主義,要讓學生知道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沒有那麼容易懂。要贏得尊重,就要讓大家尊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傳統,知道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傳統與當代哲學是可以對話的,在今天是有強大學術影響力的。第二步,讓學生足夠認真,也足夠有意願親近馬克思主義。這要求學生把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複雜性閲讀出來,明白馬克思的理解框架。第二步如果達到了,意味着許多非哲學專業的學生已經入門了。第三步,當然也是最難的,許多學生在本專業中有很好的學科積累,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後,他可以跨專業地將其變為分析方法和研究立場。
中青報·中青網:您在籌備“《共產黨宣言》導讀”這類廣義的“大思政課”時,嘗試了哪些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張雙利:每天上課前,我都要提一口氣。導師當年提醒我説,課上得好不好,實際上就是兩個“回放”,明天要上課,就要預想在課上要給學生講的乾貨內容是什麼。走出課堂,就要回想今天的課程有沒有真正教給學生東西。
第一,需要充分的備課。這就要求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一定要通透到極致,文本當中的任何一句話,如果學生提問問到,都要有準備且能反應得過來。同時,對文本要經過認真思考,是真正經過教師本人消化和吸收過的,還要讀很多相關的文本,產生自己的獨到理解。文科的課程,一定要有“書”打底。我也要求學生讀原著,教師要精挑細選課程參考文獻,幫助學生學會面對複雜文本。
第二,備課功夫做足後,我會專門去想“怎麼講給學生聽”,要把原著精華翻譯成教學內容。文科的課堂絕對不能散漫,組織課堂教學需要有文本支持,但如何組織需要專門思考。比如,今天上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堂課的導論,我會想象學生大概會有什麼樣的問題,然後通過這樣一種“揣測”,思考如何編排課程。之後,我會思考一個框架,按照框架將課程展開。
在課堂上,教師還必須設法讓學生足夠注意。馬克思那麼多經典文本應該是思想含量非常高、精彩到極致的,要用教學語言把經典思想翻譯成學生願意接受的內容。
於鑫 張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彥武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