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發布《面向智能時代:教育、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成果

2020年12月6日上午,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院和智慧學習研究院聯合承辦的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峯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隆重開幕。本次論壇以“創新與變革: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為主題,從科技賦能教育、人力資本提升與教育變革、教育新業態新模式、未來學校、智慧教育等維度,深入探討智能時代下的教育創新與變革。論壇邀請了來自學界、政界、產業界的專家學者、企業領袖,通過主題演講、成果發佈、圓桌對話等環節,討論分享教育發展的前沿理念與實踐經驗,共同探索麪向未來的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李建偉;清華大學教授、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教育研究院院長謝維和;好未來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國慶在主論壇環節分別發表了題為“新一輪技術革命對中國就業形勢的影響——基於廣東‘四上’企業的調研情況”、“智能時代中教育的‘癢處’”、“人工智能在促進教育變革中大有可為”的主旨演講。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院長、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未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關成華在主論壇發佈並介紹了“中國未來教育研究書系1——《面向智能時代:教育、技術與社會發展》”的研究成果。教育部長江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榮懷對該成果進行了解讀。

北師大發布《面向智能時代:教育、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成果

關成華介紹研究成果

北師大發布《面向智能時代:教育、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成果

黃榮懷進行成果解讀

該著作由關成華和黃榮懷擔任主編,創新發展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陳超凡,智慧學習研究院研究員、智慧城市與學習環境實驗室主任焦豔麗擔任執行負責人,匯聚了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等多所高校院所的研究力量共同完成。

關成華在成果介紹中指出,智能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進入創新密集期。中國應搶抓機遇,積極發揮前沿技術在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中的作用,推動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以及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終身學習體系夯實基礎。他強調,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教育體系造成了嚴重衝擊,在線教育成為實現“停課不停學”的唯一選擇。在全球大規模在線教育實踐中,信息技術發揮了技術支撐的重要作用,扮演了引領變革的關鍵角色。後疫情時期,面對更為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為確保教育現代化目標任務的實現,我們迫切需要認真反思傳統教育體系存在的不足,加快構建面向未來的教育新生態。

《面向智能時代:教育、技術與社會發展》一書首次提出了構建中國教育新生態的四大實踐路徑:技術創新、範式創新、供給創新和治理創新。通過設置與四大路徑對應的技術篇、學習篇、市場篇和政府篇四大平行篇章,以及與各篇章對應的十二個專題,全景式、多角度展現了政府、學校、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如何立足教育發展新態勢、把握教育發展新機遇、共建未來教育新生態。

該書研究發現,智能時代教育創新與變革呈現十大趨勢:

第一,新技術重塑教育生態。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實現教育生態重塑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全球教育改革與發展共同目標、保障教育均衡和質量的最有效工具,走向智慧教育是技術重塑未來教育的最終目標。

第二,新範式引領學習革命。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範式是智能時代教育變革的主要方向,由此引發的學習革命將促進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成為常態,加快構建和完善面向未來的終身學習生態體系已成為必然趨勢。

第三,新需求激發創新能力。未來社會迫切需要創新型、創造型人才,以激發社會創新能力,而創造力教育正是推動人才培養目標變革的重要環節與手段。

第四,新環境呼喚數字素養。面對智能時代的數字化成長環境及嶄新的時代特徵,提升數字素養至關重要且迫在眉睫,只有豐富和發展學習者核心素養內涵,培育數字素養,方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挑戰。

第五,新市場革新人力結構。知識迭代、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不斷重塑原有的勞動力市場,增加了勞動力市場對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人力資本水平提升和結構優化將為高質量發展創造大規模的人才紅利。

第六,新業態豐富服務供給。智能時代,教育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極大豐富了教育服務供給,推動了教育服務產業的蓬勃發展,滿足了學習者個性化、多元化、彈性化、品質化的新學習需求。

第七,新投資驅動產業升級。隨着宏觀經濟金融環境、政策導向變化以及科技與教育融合的加速,資本已趨於成熟理性,投資策略也更加註重企業的內在價值與創新潛力,驅動了教育服務產業的提質升級。

第八,新實踐聚焦公平優質。依託於前沿技術的教育發展新實踐將更加註重有質量的公平,技術不僅在促進教育公平中將發揮更大作用,也有助於優化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提升教育發展的質量。

第九,新治理鼓勵多元協同。現代化的教育治理體系鼓勵多元主體協同參與、重構治理主體結構,為實現智能時代的教育善治目標,應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制度優勢,讓技術與法治相互促進、相互保障,通過新制度賦能新治理。

第十,新財政亟待兼容技術。智能時代教育財政制度創新要兼容教育領域的技術變革,向治理型教育財政轉型,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關成華指出,研究團隊在研究和考察未來教育過程中,獲得一些新的感悟和啓示。這些啓示旨在從方法論角度關照未來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體現了教育者對未來教育的態度和價值觀。

第一,以全人發展為根本。不論教育的形式、內容、方法、手段等如何變化,未來教育的中心依舊是培養人併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服務,所以將人的全面發展與適應社會需求相結合建立起的新的教育生態是未來教育實踐的根本立足點。

第二,以主動學習為中心。學習是人類獲取知識以提升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主要途徑。因此,未來教育應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新生態。學習動力、能力和毅力的培養讓學習者具有高度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性是其面對經濟社會的急劇變化時所擁有的關鍵能力,也是社會對未來人才素養的基本要求。未來教育在擺脱傳統的時間和空間座標的同時打破了對人生階段“學習期”與“工作期”的兩重劃分,未來的學習過程與生命過程一樣漫長,學習者必須具有主動學習能力才能保證學習的連續性,這要求教育者要教會學生用自我更新的終身學習理念去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而與終身學習相伴隨的是評價方式的革命,所以多元化評價體系的建設應成為未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以能力提升為抓手。新生產方式的出現要求新一代學習者具有創造性、適應性與個性的同時,也要具備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能力和開拓性精神。因此,能力培養應被視為應對未來挑戰、提升國家教育實力和公民素養的重要內容。為此,未來教育必須超越知識,充分重視並營造更多實際場景以培養和磨鍊學習者的能力、素養和態度。

第四,以優質供給為導向。為了真正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教育體系,未來教育應不斷適應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升級,以供給側改革為抓手,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深化教育與社會的聯繫、變革教育資源配置的體制機制、創新教育服務供給模式、多渠道擴大優質教育的有效供給,讓公共選擇機制和市場機制協同發揮作用。為此,不僅應推動正規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還應通過非正規教育、非正式學習等方式提供更大範圍、更加靈活的終身學習機會,實現正規學習與非正規學習融合、學校學習與社會學習融合、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融合,並構建完善正規學習、非正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之間學分和人才的雙向流動機制。

第五,以優化治理為保障。與未來教育新生態相伴隨的是一系列不確定性帶來的新挑戰,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或將摧毀舊生產力與舊生產關係,加劇傳統教育制度體系與新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此,未來教育需要依靠現代化的教育治理體系以有效應對挑戰,同時也需要現代化的治理能力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效能。不論時代如何更迭,政府依舊在教育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時代更迭又賦予了政府新的管理思路、手段和方法,特別是技術賦能治理創新,能夠優化政府管理行為,釋放教育發展活力。因此,新挑戰不僅需要政府在內的多元主體共同協調和解決,技術本身也將成為解決挑戰的重要工具。

據悉,上午的主論壇結束後,12月6日下午,來自學界、政界、產業界的專家學者、企業領袖,還將在以“高質量發展下的人力資本需求與教育變革”“科技賦能與教育新業態新模式”“未來學校與智慧教育”為主題的三場圓桌對話中,討論分享教育發展的前沿理念與實踐經驗,共同探索麪向未來的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圖:北京師範大學)

北師大發布《面向智能時代:教育、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成果

發佈會合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63 字。

轉載請註明: 北師大發布《面向智能時代:教育、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成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