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幾內亞之戰,17萬日軍屍骨無存!
大家好,我們的小鬍子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1942年2月19日,日本為了爭奪南太平洋制海權,掠奪資源,發動了空襲澳大利亞達爾文海、空軍基地的戰鬥,這次空襲事件被稱為“澳大利亞的珍珠港”事件。
由於毫無準備,經歷了第一波空襲的達爾文港已經幾乎成為死地,遍地鮮血和殘肢,只有趕來的紅十字會的醫生們在廢墟上忙碌,盡力多挽救幾條生命。但就在此時,日軍再次發動襲擊,向地面上毫無掩體的醫護人員投下了燃燒彈,致使大量平民受傷或死亡。
此次事件之後,日本加大了攻勢,在1942年至1943年間對澳大利亞實施了約一百次不分平民和軍隊的空襲,對俘獲的澳大利亞士兵、平民更是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折磨和隸使。澳大利亞人自此開始極度仇視日本,敵對情緒揮之不去。以至於在此後的新幾內亞戰爭中,將守島的17萬日軍屠戮殆盡,狠狠出了一口惡氣。
1943年6月底到1944年7月底,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澳大利亞軍隊聯合美軍等盟軍部隊在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
麥克阿瑟的指揮下,對盤踞在新幾內亞地區的日本部隊採取“蛙跳”戰術,一層層地深入日軍的弧形防線,切割包圍,予以消滅。致使日軍被分成數股孤立之敵,與外界的聯繫斷絕。
日軍不得不在沒有後援補給的情況下和澳軍作戰。而澳軍採用逐層推進的戰術,藉助美軍的幫助,佔領一切沒有人的地方,遇到日軍時,直接炮火推平。缺乏補給的日軍無法在地面反擊澳軍,就轉入地下,通過坑道、防空洞作戰。
殘酷的熱帶雨林氣候,日本人卻只能呆在潮濕的防空洞內,長時間無法見到陽光,再加上新幾內亞多雨水,慢慢的防空洞內全是積水。在這種環境下,日軍皮膚都開始潰爛了,很多人的身上都發了黴,各種瘧疾、皮膚病開始蔓延,正常士兵都忍受不了,傷員就只能活活爛死了。
起先,有1萬多彈盡糧絕的日軍選擇了投降,但澳軍並沒有遵照戰俘條約進行優待,反而將這些日軍屠殺殆盡,徹底斷絕了日軍投降的可能。到1943年底,沒有補給的日軍出現了大量吃屍體的現象,迫使守島日軍司令部發出了“禁止吃掉戰友屍體,違者嚴懲”的佈告,可見日軍處境之慘。
1944年7月,新幾內亞戰役結束。據戰後統計,投入新幾內亞戰爭的20萬日軍,活下來的只有5%,戰損率高達95%,堪稱二戰之最。
到目前為止,在新幾內亞戰場上只找到了大約兩萬具日軍屍體,還有大約17萬日本兵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