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過度勞累,武王身染重病,無法料理國事。這時候正是百廢待興之際,天下還未完全安定。在這節骨眼上武王一病不起,眾位大臣就如失去了主心骨,都很不安。
周公沒有像其它大臣那樣恐慌,而是自以為質,設立祭壇,北面而立,戴璧秉圭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祈禱。他説:“你們的元孫周武王姬發,由於辛勤操勞國家大事,積勞成疾染了重病,如果你們欠了上天一個孩子的話,那麼請讓我周公旦去代替武王姬發吧!我多才多藝且有仁德,能很好地侍奉鬼神,而周武王姬發不如我。武王已受命於天地之庭,布其道以佑助四方。能讓先人子孫安定生活,四方之民無不對武王敬畏。如果不救武王,則有損上天的使命;如果救了武王則先王們也會有所依歸。
現在我就受三王之命用元龜來卜知吉凶,你們讓武王病癒,我就以璧與圭去死;如果你們不允諾我,我也就不得事神了。’周公占卜後,卜人都説:“是吉兆也!”於是他高興地打開占卜的結果,果然是授他的意願來的。周公滿面春風地去見武王,向他表示祝賀:“武王沒有危險了。我剛剛接受三王之命,武王是領導我周國大展宏圖之人,萬萬不能死去,能替代您的只有我一人。”周公把這種讓現代人看來覺得可笑的祈禱看得非常神聖,在那個相信天命的時代裏,卻是非常真誠無私的。
周公析禱以後,也許是由於心誠的緣故吧,武王的病還真的有所好轉。但是由於病情嚴重,過了不久,武王還是病故了。臨終前,武王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王弟周公,並很堅決地説,傳位這件事再無需占卜了,可以當面決定傳給周公。周公痛器流涕,執意不願接受王位。武王死了,太子誦還是個年幼的孩子。周公雖然擁立他繼承了王位,稱為成王,但面對國家初立,尚未穩固,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複雜形勢,成王怎麼應付得了?《尚書》中記載:“有大艱於西土,西土人亦不靜。'武王之死使整個國家失去了支柱,形勢迫切需要-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收拾這種局面,於是,這個責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雖無心王位,但卻擔心天下聞武王病死而發生分裂和叛亂,因此他決定代成王攝政當國,暫度難關。
周公執政,發揮了國王的作用。這件事在當時是很自然的事,古書中對周公稱王的記載很多。但是到了漢代以後,大一統和君權至上局面形成之後,周公稱王才變成不可思議的事,於是才出現周公是“假王”等等貶斥的説法。雖然如此,周公攝政這件事在當時還引出了一場不小的風波。周公排行老四,其長兄伯邑考早喪,二兄即武王,周公的前面還有一位排行第三的管叔。管叔第一個表示不滿周公執政。管叔以為,論資排輩的話,首先應該輪到自己,而不是周公。管叔於是四處散佈流言説:“周公攝政將對成王不利。”在他的煽動挑唆下,許多不明真相的東方大小方國,紛紛加入到反對周公的行列中,叛亂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這種情況對剛剛建立三年的周王朝來説,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如果叛亂髮生,周王朝就會面臨極大的困難,周文王周武王艱苦經營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毀掉。周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王室內部也有人對周公持懷疑態度。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使周公的處境非常艱難。
面對困難,周公顯得很鎮靜,絲毫沒有驚慌失措。他首先穩定內部,保持團結,及時説服姜太公和召公。周公説:“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難而代成王攝政,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因為成王還很年幼,又處在剛剛建國的關鍵時刻,許多棘手的問題根本無法處理,稍有不慎,就會面臨丟失江山的危險。如果那樣的話,我還有何面目去回報太王、王季、文王呢?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了,到武王手中才有所成就。這樣來之不易的周王朝,我怎能眼巴巴地看着它落人敵人手中呢?因此,我不得已才代成王行使權力,我完全是在為周朝着想。周公的一席話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讓姜太公和召公等人疑慮頓消,同時,周公那坦蕩的胸懷也讓朝中大臣們非常敬佩,他們紛紛表示堅央擁護周公攝政,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正在周公説服朝中大臣之際,商侯武庚在殷地趁管叔、蔡叔對周公攝政不滿之際,就煽動他們儘快發動叛亂。又串通了東南各地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國,共同起兵叛國。據説東方十七國俱反,聲勢浩大,一時烽火四起,導致周人所居的西土也騷動不安,人心惶惶。
關鍵時刻,周公當機立斷,堅決主張武力東征平叛。他向成王和召公等人解釋了東征的理由,認為如不及時平叛,恐怕會使這種動亂局面迅速蔓延,遍及全國,那時將後患無窮。成王、召公等同意了周公的意見,決定召集大軍東征平叛。當時周朝的很多貴族畏懼打仗,周公便以天子身份作《大誥》一文激勵畏縮之人。為了分化關東之敵,周公曾親赴楚國,説服楚人不要參加叛亂。全部工作準備就緒,周公開始調兵遣將組成浩浩蕩蕩的東征大軍。周公親自統率軍隊,並讓在齊國的姜太公也自行指揮所屬兵馬一起討伐叛軍。
由於武庚等人反叛之心日久,準備得很充分,可謂兵精糧足,堡壘堅固。雖然周公率領着鬥志昂揚的平叛大軍,還是無法迅速打敗叛軍,雙方多次激戰,互有勝負。但是由於叛軍失道殘害人民,引起了當地羣眾的反抗,老百姓紛紛加人到平叛大軍的行列中去,加上週公機智過人,善於用兵,很快便佔據了主動。經過三年,叛亂終於在公元前1022年被平定了。周公對罪惡深重的管叔處以極刑,擒回並殺掉了不思悔過的武庚,把罪行較輕的參與者蔡叔流放到邊疆荒野去。接着,周公又率領東征軍繼續東進,進而討伐了參加這次叛亂的奄國、錄國淮夷、蒲姑等五十多個小國。一直追擊叛敵到黃海渤海之濱。東征軍還北伐殷人殘餘勢力,直至河北北部向西又誅滅了叛亂的唐國,真可謂除惡務盡,斬草除根,大大地穩定了周王朝的統治地位。跟隨周公的將士們,即使斧子砍出了缺口,也仍義無反顧,鬥志昂揚。
周公東征像疾風驟雨席捲了大河下游,改變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形成了民族大遷徙大融合,使周朝的國勢大為擴展,國威四揚,四方的國家都來順服於周。周公的卓越功績使他得到了成王和臣民的信任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