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他刻薄寡恩,只會説空話,因小肚雞腸間接害死了大明王朝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經典

作者:巖穴之士

他是一個伶牙俐齒的人,曾以三寸不爛之舌得到崇禎皇帝的信任,但他的伶牙俐齒也間接導致明朝的覆滅。
明朝末年,日暮西山的明王朝逐漸走向滅亡,無論崇禎怎樣勤政,都無法逆天改命。農民起義與清軍進攻讓心急如焚的崇禎皇帝不斷地更換人手,最終他找到了一個人——楊嗣昌。

一.早年經歷
楊嗣昌早年為官時就已經學會如何巧舌如簧,左右逢源,兩邊討好。本想安生做官的他,卻被東林清流所記恨,因為楊嗣昌一直不願意加入東林清流,結果他果然成為了東林黨的靶子。於是在他父親楊鶴下獄時,東林黨順便對楊嗣昌落井下石,上疏告狀,聲稱楊嗣昌下屬犯事。
面臨危機的他,立即用他的伶牙俐齒去討好皇帝,説遍楊氏父子對朝廷是怎樣的忠心。最後還希望讓自己受死以便換取父親平安,皇帝在他口舌之攻下,讓楊鶴免於死刑。但這也讓楊嗣昌的仕途之路變得黯淡。

二. 臨危受命,鎮壓叛亂
時至崇禎九年,川陝的局勢已經不同往日,由於朝廷反覆無常,安撫錢糧都被貪污,明軍又十分殘暴,導致農民軍越來越多。
心急如焚的崇禎開始病急亂投醫,想起還在家丁憂的楊嗣昌。於是崇禎立刻讓楊嗣昌回來,不讓他當“孝子”。
當崇禎把他招到面前問策時,發現楊嗣昌口才極好,思路清晰,還提出了許多“良策”。《明史》曾記載:“帝與語,大信愛之嗣昌鋭意振刷,帝益以為能。”
但是崇禎皇帝不明白一個道理,臣子有時候會説皇帝喜歡聽的話,以使得自己能高升。楊嗣昌正是這麼一個人。為了讓崇禎相信他,他還畫了一個十分“真實”的大餅——三大策。


這三大策就是制定戰略、議兵議餉、推薦人才。但是,楊嗣昌只是畫了大餅,給了配料表,卻不講從哪弄配料——錢糧。
這時候楊嗣昌發揮了嘴巴的厲害,提出一個有用的餿主意,也就是著名的税務均輸。《明季北略》記載:“暫累吾民一年。”盧象升曾經反對這種做法,認為土地收税應該按照田畝大小收,楊嗣昌這一做法直接導致農民和中小地主一起反抗。同時,他所提到的“暫累一年”只是一句空話,所謂暫累就和租界一樣,説是借,還不還看自己心情,這筆錢直到明朝滅亡,朝廷都沒有還錢給民眾。
楊嗣昌憑藉着一張嘴,就讓民脂民膏盡為朝廷收割,但他的餿主意只會讓農民起義軍越打越多。但是崇禎並不在意,在滿心歡喜中,任命楊嗣昌為兵部尚書。

三. 十面之網,四正六隅
楊嗣昌曾説過:“邊流寇禍腹心之內,中之甚深。”他認為攘外必先安內。
於是他提出了“十面之網”,以陝西,河南、湖廣、鳳陽這四個地區為四正,以剿為主,因為農民軍經常在此地流竄;以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這六個省份為六隅,負責圍堵。楊嗣昌驕傲地説三月之內必定剿滅叛賊。
楊嗣昌佈下這張看似密不透風的包圍網,企圖一舉殲滅起義軍,但是,他沒考慮過流寇會凝聚起來攻其一處,使得整張網破裂。
不過,在楊嗣昌的伶牙俐齒之下,他説服了朝廷,最後還是建立了包圍網。


四.內鬥內行,外鬥外行
當初楊嗣昌提出十面之網時,會突然任用主和的熊文燦,這其實是因為崇禎喜歡文燦。
起初熊文燦只是負責管理兩廣軍務的官員,後因朝廷派人找他,他在酒席之間藉着酒勁痛斥流寇,恨無處報國,結果朝廷派來的太監信以為真,告訴崇禎後,立刻想讓他上任,楊嗣昌見勢想奉承崇禎,便説文燦可以成大事。
孫傳庭反對熊文燦上任,並且痛斥主剿的做法:“連年征戰,民力疲竭”,結果崇禎皇帝沒有接受孫傳庭的諫言。楊嗣昌對此事發難,跑到皇帝那胡攪蠻纏,想剔除這個絆腳石,於是,他對皇帝説孫傳庭是想養寇自重,孫傳庭無奈之下只能上疏申辯。
由於孫傳庭的反對,導致楊嗣昌十分記仇,在孫傳庭將李自成大軍打得只剩十八騎,孫傳庭將戰況上報時,楊嗣昌故意不奏孫傳庭的功勞。還把戰功歸為己有。
同樣的,在孫傳庭告病還鄉時,還故意和皇帝説孫傳庭其實是想推卸責任,最後,在他的嘴巴面前,孫傳庭不得不被打入大牢。而後來盧象升冒死進攻也與楊嗣昌的伶牙俐齒有關,因為他不“作死”,就會被楊嗣昌的嘴巴害死。


同樣的,他還因為和下屬發生口舌,導致己方實力大打折扣。
崇禎十年,左良玉大破起義軍,連戰三捷。雖然是喜事,可是左良玉把這一切歸功於自己不聽令。張國維和楊嗣昌都曾命令他進軍支援圍剿,可是他都以事務繁忙搪塞,最後還認為是沒有執行楊嗣昌的命令才打了勝仗,於是決定不再聽從楊嗣昌。


對此不滿的楊嗣昌想整左良玉,於是給朝廷寫信,打小報告,想用賀人龍壓制左良玉,《明季北略》記載:“請以人龍代良玉,佩將印。”
這本是個給各地部隊下馬威的好機會,結果左良玉在瑪瑙山又打敗張獻忠,楊嗣昌心虛,害怕得罪左良玉,於是出爾反爾。《明季北略》記載了他當時的窘境:“既而聞瑪瑙山之捷,後奏留良玉,人龍怏怏。良玉知之,意亦恨。”
結果本是朋友的賀人龍與楊嗣昌反目成仇,左良玉也再也不理會楊嗣昌,楊嗣昌對部隊的控制權也逐漸喪失。至此,楊嗣昌用自己的嘴巴,幫助農民起義軍從內部擊敗了明軍。

四. 庸人末路,塵埃落定
隨着農民軍的戰略轉進,逐漸跳出了這十面之網。楊嗣昌眼見自己無法收拾這個爛攤子,於是乎,他再次展現出嘴巴的魔力,《明季北略》裏記載:“加練餉七百三十餘萬兩,以致民窮盜起。”又是同樣的操作,把民脂民膏全部席捲而空。
但這次迎接他的是越來越多的農民起義軍。 隨着張獻忠和羅汝才入川以後,他的麻煩越來越多,楊嗣昌為了給自己開脱,已經放棄了自己的顏面,上疏狡辯稱:“蜀兵之脆,將領之愚。”完全不説自己的不力,而是責備友軍。
崇禎十四年正月初四日,張獻忠、羅汝才攻克通江縣,楊嗣昌一面命令總兵猛如虎等加緊追擊,一面連續九次檄調駐紮在湖北鄖陽地區的左良玉部進川堵截,可是此時所有將領都消極應戰,尤其是曾被楊嗣昌得罪的左良玉。隨着農民起義軍勢如破竹,攻克襄陽,殺死了襄王。楊嗣昌內心已經崩潰,在營中的他不斷收到噩耗。他想到了許多辯解之詞,可是這次,無論自己再怎樣伶牙俐齒,也無法用三寸不爛之舌説跑農民起義軍。


最後,到了崇禎十四年三月初一日,楊嗣昌自盡於湖北沙市徐家花園。《明季北略》記載了他悲慘的最後時刻:“嗣昌在荊聞變,慚憤自縊于軍。”
楊嗣昌死後,由於平日裏左右逢源,所以有部分大臣為他説情。而崇禎在最開始時也念在舊情並不想追究楊嗣昌,可是後來由於局勢惡化,川陝起義軍的規模越來越多,河南也即將淪陷,再加上旁人蠱惑,惱羞成怒的崇禎發覺自己過去盡是被楊嗣昌忽悠,於是下令要對楊嗣昌開棺戮屍。
《明史》記載當時的慘狀:“後獻忠陷武陵,心恨嗣昌,發其七世祖墓,焚嗣昌夫婦柩,斷其屍見血,其子孫獲半體改葬焉。”
就這樣,楊嗣昌的一生結束了,而明王朝也即將步他後塵。楊嗣昌通過他的伶牙俐齒上位,而最後也死於自己的伶牙俐齒。大明王朝因為他的忽悠,最後被李自成和清王朝所取代。大明的子民也因為他的嘴巴慘遭剝削。
一個人,用口才害了一個國家。

參考資料:《楊嗣昌集》、《明史》、《明季北略》、《明季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