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閲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古代的科舉制度,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有的著名歷史人物,一輩子都在科舉的沼澤裏掙扎。比如蒲松齡,科舉考試生涯長達53年,10次參加鄉試均名落孫山,一直到72歲高齡都還是一名秀才。
也有的“幸運兒”,參加科舉考試一路“開掛”,年紀輕輕就考中了狀元。比如本文的主人公、清朝名臣于敏中。
一
于敏中,字叔子,江蘇金壇人,生於1714年。于敏中出身官宦之家,曾祖父於嗣昌做過袁州知府,祖父於漢翔做過山西學政,父親於樹範做過宣平知縣。于敏中從小就聰敏好學,是科舉路上的一名“學霸”,15歲就考中了舉人,成為清朝歷史上年紀最小的舉人之一。
或許是于敏中的科場之路走得太順暢了,命運要跟他開一個玩笑。于敏中第一次進京參加會試時,不幸落第,悻悻然地回到了家鄉。于敏中沒有泄氣,他堅信自己的實力。1737年,于敏中第二次進京參加會試,金榜題名,還在殿試中取得了一甲第一名的好成績,被乾隆皇帝點為狀元。
乾隆皇帝
這一年,于敏中才23歲。由此,于敏中又成為清朝歷史上年紀最小的狀元。
有意思的是,在1723年,于敏中的族兄于振也曾經考取過狀元。人們將他們並稱為“兄弟狀元”。
二
于敏中博學多才,詩文雅正,尤其是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欣賞,從而在官場上平步青雲,升遷頻繁。到1754年,于敏中已經累遷至從二品的兵部侍郎,成為朝廷裏炙手可熱的人物。
乾隆皇帝有多寵信于敏中呢?
乾隆皇帝
1758年,于敏中的嗣父於枋(他曾經被過繼給於枋)病亡。于敏中按照禮儀制度,辭去官職,回到家鄉給於枋守制。不巧的是,不久于敏中的母親也去世了。這就意味着,于敏中一共要守制6年。為了早日回到朝廷,于敏中隱瞞了母親去世的消息。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御史朱嵇知道了這件事,對於敏中進行彈劾。古代非常重視孝道,清朝也是如此。不遵守孝道的官員,在官場上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可是,乾隆皇帝卻原諒了于敏中的所作所為,反而斥責朱嵇“污人名節”。當於敏中回到朝廷後,乾隆皇帝安排他擔任户部侍郎。
三
1760年,乾隆皇帝任命46歲的于敏中為軍機大臣,參與機務朝事。
我們知道,清朝初期沒有軍機處這一機構,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後,依靠它處理軍機要務。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儼然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最初,能夠擔任軍機大臣的官員,多為八旗貴族,極少有漢人能進入軍機處任職軍機大臣。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於敏中的器重。
軍機處
于敏中的官職繼續升遷,歷任户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清朝根據明朝內閣制度,逐漸演化形成“三殿三閣”。即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保和殿大學士不常設,因此文華殿大學士是事實上的內閣首輔。與此同時,于敏中還兼任領班軍機大臣。
乾隆皇帝將於敏中當作自己的左臂右膀,不管是在朝廷,還是到南方視察,都要于敏中陪伴在身邊。
四
1778年,乾隆皇帝下詔嘉獎在平定大小金川之亂中立下功勞的人員。于敏中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在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和領班軍機大臣時,給乾隆皇帝提出了許多意見。乾隆皇帝下詔對於敏中進行嘉獎,賞戴雙眼花翎,賜穿黃馬褂,還將他的圖像繪製後供奉於紫光閣。
黃馬褂
1780年1月14日,于敏中因病去世,享年67歲。乾隆皇帝下詔,對於敏中進行優恤,允許他入祀賢良祠,並賜予“文襄”的諡號。
文襄來自於“甲冑有勞曰襄,亟征伐”,一般賜予給有軍功的大臣。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就因為收復新疆百萬領土,得到了文襄的諡號。顯而易見,于敏中得到文襄諡號,與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有關。
五
于敏中死了,故事卻沒有結束。
1780年6月,于敏中後代發生爭奪家產的糾紛,鬧到乾隆皇帝面前。乾隆皇帝派人前去調查,無意發現素以清廉自居的于敏中,竟然擁有200萬兩銀子的家產。乾隆皇帝非常憤怒,但念在于敏中生前的功勞,沒有追究。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781年,將浙江巡撫王亶望、陝甘總督勒爾謹等高官牽涉在內的甘肅冒賑案發作,于敏中也被牽連到案件裏。甘肅冒賑案中,乾隆皇帝殺掉了不少人頭,卻對於敏中再次開恩,沒有追究他的責任。
直到1786年,當乾隆皇帝把玩一件明朝嘉靖年間的瓷器時,想到了嘉靖時期的權臣嚴嵩,並將他與于敏中聯繫在一起,這才感覺自己像嘉靖皇帝那樣受到了愚弄,頓時惱羞成怒,將於敏中從賢良祠裏撤出來,以昭儆戒。
這一切,于敏中都無從知道了。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裏就結束了,感謝您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