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軍一個步兵團,能否單挑日軍甲種師團?
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日軍甲種師團並不是什麼團級單位,其乃是日本舊式陸軍序列中級別最高的常規作戰單位,部隊人數少則兩萬五千人,多則三萬人,比德軍的一個師都還要多。如果放到中國戰場上,那就是相當於咱們軍一級的編織。其擔任指揮官的師團長,往往都是中將軍銜。
換句話講,德軍一個步兵團想要擊敗日軍一個甲種師團,至少需要具備以一敵十的實力。當然了,在熱兵器時代,人數上的優勢並不能決定戰鬥的勝負。武器裝備所帶來的的火力差距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戰時期,德國僅憑一己之力,幾乎橫掃整個歐洲,其軍隊的戰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關於這一點,單從其裝備水平就能看得出來。
僅僅二戰德軍一個普通的步兵團,3250人的滿額編制,就能夠裝備150餘挺機槍;68門迫擊炮;8門步兵炮,其中有兩門是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門,此外還有12門75毫米反坦克炮。這個火力配置,在當時的歐洲各國陸軍裏面,可以説是首屈一指的。即便是放眼世界,估計也就只有財大氣粗的美國能夠與其一較高下。
當年國府雖然也搞過德械師,但其裝備水平與德軍完全就不是在一個檔次上。同樣是步兵團,中國德械師配備的輕重機槍數量只有德軍的一半,分別是重機槍18挺,輕機槍則56挺,而火炮總計只有8門,和德軍完全沒法比。
不過話説回來,德軍裝備水平雖然很高,但畢竟只有一個團,規模有限。如果是碰上日軍甲種師團,基本上是沒什麼勝算的。要知道,日軍好歹也是一個工業國,雖然其軍隊的整體裝備水平,無法與美國、德國這樣的工業強國相比,但是也不能算弱,尤其是有着巨大數量彌補的前提下。
日軍甲種師團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側重平原地區作戰的重火力師團,其裝備了大口徑的野炮和重榴彈炮。比如12門120毫米口徑的榴彈炮,36門75毫米口徑的野炮。
這些武器都是重量級的,需要馬匹對其進行拖曳,所以也稱挽馬制師團。除此之外,挽馬制師團還裝備有16門75毫米口徑的山炮,16門37毫米口徑的速射炮以及432具擲彈筒和428挺輕重機槍機槍。這個火力配置,對付德軍步兵團,我想應該是遊刃有餘了。
另一種則是適合山地作戰的野戰師團,其配備的重火力較少,一般都是體積和質量更小,方便拆卸運輸的山炮和步兵炮。比如挽馬制師團炮兵聯隊裏面所裝備的12門榴彈炮,就被換成了75毫米口徑的野炮。速射炮中隊裏面的37毫米速射炮,則是被換成了步兵炮。由於山地形勢複雜,缺乏公路基建,這些裝備往往都是被拆下來放在馬背上馱載,所以也稱馱馬制師團。
由於缺乏大口徑的榴彈炮,所以馱馬制師團的火力輸出是不如挽馬制師團的。不過這也僅僅只是相對而言,如果是面對德軍的步兵團,那照樣可以形成碾壓的態勢。別的不説,就那數十門山炮,就足以打得德軍抬不起頭來。如果再配合人數上的優勢,德軍基本上是沒多少勝算的。
其實不要説是日軍的一個甲種師團,就算是團一級的步兵聯隊,就夠德軍喝一壺的。日軍甲種師團下轄的步兵聯隊,一般滿編為3800人,略多於德軍步兵團,但是總體差距不大。
在裝備方面日軍步兵聯隊至少會裝備12門92步兵炮,或者是6門92式步兵炮與4門75毫米山炮的組合。此外,還有144挺輕重機槍,其中輕機槍108挺,重機槍36挺。至於有着迷你迫擊炮之稱的擲彈筒,則是76具。單從裝備水平來看,日軍步兵聯隊的重火力輸出是要遜色於德軍的,但總體差距並不大。如果兩軍遭遇,日軍未嘗沒有一戰之力。
由此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咱們中國抗戰的艱難程度。畢竟單從裝備水平上看,咱們和日軍的差距都是非常巨大的。單就從火力上而言,一個日軍步兵聯隊,可以抵得上德械師的兩個團。
而如果是上升到師團這種級別的單位,那差距無疑是更大。當年的台兒莊大捷,我軍造成了日軍兩萬多人的傷亡。而這場勝利的背後,是我軍投入了近30萬人的部隊,去對付日軍第五師團和第十師團這兩個甲種師團,共計5萬多人,差不多是6:1的人數優勢,最終我們還付出了5萬多人的傷亡代價。由此可見,日軍的甲種師團,有多難打。
當然了,就整體水平而言,日軍距離德軍還是有着較大差距的。畢竟咱們是在拿日軍最為精鋭的甲種師團去和德軍的普通步兵單位比。事實上,二戰德軍的優勢並不在於步兵,而是強大的裝甲部隊和快速的機動能力。其乃是當初德軍閃擊戰橫掃歐洲的關鍵之所在。
很顯然,二戰時期的日軍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不僅自身缺乏坦克、自行火炮等機械化裝備,連反坦克武器也很少。其在亞洲戰場上耀武揚威的豆丁坦克,放在歐洲,那就是被碾壓的存在。如果是德軍和日軍展開大規模的戰爭,那麼日軍的壓力將會很大。關於這一點,其實看看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就知道了。
不過話説回來,即便是美軍,也無法做到用一個團去單挑日軍一個甲種師團啊。如果美軍能有這麼厲害,那麼太平洋戰爭也不用打了三年多了。像沖繩島戰役中這樣近乎一比一的傷亡比例,更是不應該出現。
所以,總的來講,二戰時期,德軍一個團是不足以單挑日軍一個甲種師團。德軍雖然很厲害,但還沒有強到這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