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認識古代的“錢”,瞭解賺錢行業和賦税!

其實在人類發展的最初階段,是沒有貨幣的,滿足日常需求僅限於物與物的交換。通常是用大家都喜歡的物品作為參照,之後去衡量所交換物品的價值,這樣看來,那個時期的古代人還是很聰明的。隨着人類的進步發展,逐漸出現了貨幣,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錢。

從最初的貝殼貨幣逐漸發展成現在的紙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無論怎樣,錢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司馬遷曾説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往來''。

帶你認識古代的“錢”,瞭解賺錢行業和賦税!

同學們好:

我是新來的歷史老師,今天我教大家來認識一下古代的''錢''。在我們的生活中,錢是我們每天都接觸到的,可同學們知道,最初的錢是長什麼樣?古人是怎樣花錢的?如何找零嗎?還有你們知道,在古代,做什麼行業最賺錢嗎?下面我一一介紹:

一,錢是怎樣由貝殼貨幣發展起來的?

在遠古,貝殼通常作為裝飾品,因為貝殼是很稀有的。但同時,貝殼堅硬和小巧,不易貶值,因此在當時作為貨幣在合適不過了。從漢字裏就可以看出端倪,凡是和錢有關係的漢字,大多都是''貝''字旁。但隨着生產力的提高,貝殼幣慢慢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金屬貨幣。

秦朝到清末,出現了三種貨幣,銅錢,白銀,還有紙幣。

銅錢通常是圓形方孔,上面通常刻字''某某通寶'',這種銅錢很受歡迎,前後一直延續1300多年。一直到袁世凱時期,銅錢時代才真正結束。

宋朝的紙幣

在宋朝時,除了金屬貨幣,就已經有紙幣了,那個時候叫''交子'',當然也是錢的意思。元朝和明朝時叫做''寶鈔''。但是在古代,是沒有信用擔保的,更沒有銀行,紙幣用不了多久就如同廢紙一樣,毫無用處。所以,在清朝時,就沒有再發行紙幣,當然是吸收了宋朝的失敗教訓。

銀子,其實宋朝以前,市面上基本不使用銀子,普遍流通還要是在明朝以後了。也許是明朝前,銀子開採比較困難,資源有限,想要流通,數量也不夠。但明朝不一樣了,新航路的開通,大量的美洲白眼運過來了,當然就不稀缺了,逐漸成了主要的流通貨幣。

有個真實的數據看下啊,明末100年裏,美洲流入的白銀就有多少啊,是14000噸啊,足足是當時明朝自產的10倍啊!

金子,在古代基本沒有作為流通的貨幣,只是財富的象徵吧!當然皇家和土豪擁有的數量是最多的。

帶你認識古代的“錢”,瞭解賺錢行業和賦税!

二,白銀的價值多少?

在古代,度量衡和現在的標準也不統一,所以基本上是大約的數據了,明朝和清朝的時候,一兩銀子大約是37克,按照今天的銀子價格算呢,大概相當於今天的130元。但是單純的白銀價格是無法正確估量古時銀子的準確價值的,也許只能找一些現在和古代都有的東西作為參照還可以相對準確點。

你知道在宋朝,一兩銀子都可以買到啥嗎?就拿銅錢來算,宋朝當時主要流通銅錢,一貫銅錢是一兩銀子,一千文為一貫,一個銅錢是一文,這樣的算術題提起來有點難是吧。但古人就簡單了,他們常用繩子把一千枚銅錢,通過中間的孔拴起來一串,這一串是一貫錢,也就是一兩銀子。這樣是不是好理解了呢?

當時的''腰纏萬貫''該有多富有?

在宋朝,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你知道嗎?宋仁宗時期,一般有10兩和50兩兩種規格,50兩銀子就大約相當現在的3萬多元左右,這種銀錠主要是用於大宗購物或者儲存,基本很少在市井使用。

也就是説,在宋朝,一兩銀子,就可以請人下館子了。就拿大米來説,宋朝的一旦米約合今天的''118.4市斤''一旦米大概要花費六七百文,核算起來,在今天一旦米大概450元,按照上邊的方法換算,宋朝的一斤米大約3塊錢左右,而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700左右。當然,700元請人下館子足夠了。

以上只是通過購買力的一個換算,雖然不是特別的科學和嚴謹,但是參考起來還是有價值的。由此可見,古代的物價真的是很高的。

帶你認識古代的“錢”,瞭解賺錢行業和賦税!

三,古代人用錢是怎樣找零的?多餘的錢如何存起來的?

從上面得出一個結論,一兩銀子對於尋常百姓來説還是很奢侈的,那麼在日常購物時,他們是如何使用銀子的呢?會不會找零?其實一兩銀子相當於大面值了,尋常百姓不會用到,日常購物經常用到的就是碎銀子了,一般使用剪子把整錠的銀子剪碎,再用一種叫做''戥子''的東西來稱,戥子實際上是宋朝時期,比較精確的小稱,在那個時期還算公平交易。

把銀子剪碎,通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還可以驗證一下白銀的純度,看斷層有沒有含鉛就知道了。這樣看來,把銀子剪碎既避免了沒辦法找零,又可以檢驗真假。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其實存錢相對來説就比較簡單了,古人很在意的是''財不外漏'',又沒有現在的銀行,那多餘的,都是怎麼存起來的呢?

普通人家沒有多少錢,少量的錢就掛在自己的房樑上隨用隨取。所以古時的小偷還有個名字,叫做''樑上君子'',也就是説,小偷要偷錢,通常都會去房樑上尋找。

對於富足人家來説,如果真的是家財萬貫,那準備個大罈子來把銀錠裝上再合適不過了。可以隨用隨存,隨用隨取,是不是很方便呢?但最有意思的時候,賣銀子的地方還要做上一個記號,或者立個牌子,真的讓人啼笑皆非。好像是在告訴盜賊這裏有銀子,正所謂''此地無銀300兩''。裝銀子多的罈子埋的深,少銀子的罈子埋的比較淺。要想把銀子藏好,掘地三尺也是必須的啊。

再土豪一點的富户,就會在自己的院子裏,挖個窖,來儲存銀子,也就是''錢窖'',看起來就真的有點高大上了是吧。遇到戰亂年代還真的沒有時間把銀子再取出來。所以,在現代,也偶爾在祖屋下面,挖到過儲存銀子的錢窖。

大家是不是對古人這種存錢的方法表示不解呢?可文獻都記載過:''地內多宿藏,凡置地宅,未經掘者例出掘錢''。

民間傳説,清朝時的晉商竟然把銀子融化,灌進地板,這樣是丟不了了,但是取出來花,太費力氣了。

帶你認識古代的“錢”,瞭解賺錢行業和賦税!

四,古代最賺錢的行業

清朝的時候,整個國家還是閉關鎖國,在這種特殊時期,政府只授權廣州十三行可以做對外貿易,經營的也都是壟斷性貿易,利潤非常高。那時候的商賈們可以説是富可敵國。

在道光十四年的時候,資產大約合白銀2000萬兩,而整個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只是約4000萬兩白銀,相當於整個國家財政收入的二分之一。當時的伍秉鑑就是那個時代的首富。

當然,對外貿易只是一個時期的產物,不具有普遍性。在古代賺錢的行當裏,最賺錢的行業當屬販鹽了。

大家都知道,鹽是生活的必需品,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而鹽又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具有稀缺性。而只要是這個的確產鹽,那便是提供了賺錢的資源。因為採鹽的成本很低,怎麼賣都賺錢。

到了明清,鹽業改為特許經營,要由當時的明清政府發放''鹽引'',也就是説被批准可以賣鹽,與私鹽區別很大。但鹽商還是可以賺到暴利。

帶你認識古代的“錢”,瞭解賺錢行業和賦税!

五,在古代,一個人每年要交多少税?

以漢朝為例,以下為通俗説法。

首先是田租,也就是土地税,當時的田租是交東西的形式,例如穀物和草料,有多少田產就要交相應數量的實物。

在漢朝,第二個就是人頭税,當時叫做''賦''。是按自家的人口數量繳納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3到14歲的兒童交的叫做''口錢''。在當時,15歲就算作成年了,要交''算賦''。這個税要交到56歲。

上面説的田租相對還算沒什麼負擔,可口錢和算賦,就是要真正掏錢了。如果大户人家有用人的話,税是主人交的。

更為特別的是,漢惠帝時,女子15到30歲還沒有出嫁的話要加倍徵收算賦。如果一直到30歲還沒有出嫁的話,就不再加倍了。可在漢朝時期,女子到了30歲,可能真的不好找婆家了。

在漢朝時期有規定,成年男子有服兵役的義務,如果不服兵役,就要繳納''免役税''。

此外,漢朝的百姓還要繳納''獻費'',這個當然是要獻給漢朝皇上的。總之還有一些小的税收項目,全部加起來,對於尋常百姓家也是不小的數目。

帶你認識古代的“錢”,瞭解賺錢行業和賦税!

同學們,

關於古代有關錢的小知識你們都瞭解了嗎?要知道華夏5000多年的歷史,我們從簡單的物與物交換,一直髮展到今天的現代生活。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發展進步着。從'錢''的文化,我們也可以大致瞭解了,歷史一直是在循序漸進地進步着。

在我們瞭解這麼多的有關錢的小知識後,大家都有什麼感想呢?算來算去,古代的物價還是比較高的。而且在那時候,大多數的百姓是靠農業維持生計的,除了少部分人在官府任職。

相對來説,漢朝的賦税在整個古代時期來講,屬於相對較低的朝代,百姓負擔也相對較低,但其實税收也大約達到了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所以在古代貧富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看過影視劇的同學一定會感嘆,在電視劇''紅樓夢''中,有這樣的情節,劇中的時代背景應該是清朝的康熙年間,當時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時候,曾經吃過一頓螃蟹宴,大概是花了紋銀20兩,按700元一兩計算,核算現在是14000元了。確實是很奢侈的。大觀園也確實是當時富裕大家族的真實寫照。

至於在古代賺錢的行業,除了富庶商賈,可以做一些政府允許的賺錢行當,例如貿易和鹽業,可以暴利。百姓可選擇的賺錢行業很有侷限。

歷史即是逝去的時光,它時刻可以指引我們學習的方向,瞭解古代這些與''錢''相關的小知識,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讓我們仔細想想,古人這些日常生活的小片段,是不是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啓發?

參考文獻:

中國通史等書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01 字。

轉載請註明: 帶你認識古代的“錢”,瞭解賺錢行業和賦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