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建議取消英語必修課!為什麼大家為這個吵翻了?
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端鴻在接受《新民週刊》採訪時表示,與其討論英語的必修課地位,不如關心如何改善英語教育方式,讓更多的人能夠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更加高效地使用所學的英語。
文 | 海上客
昨天(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正式開幕前,一份有關改革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必修課地位的建議就刷屏了。
3月4日下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圖 | 新華社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建議:“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等外語課程不再設為與語文和數學同等的主課,增加素質教育課程佔比;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加非官方的各種外語考試。”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
許進的觀點是,在美國,大學畢業生通常能掌握3萬至5萬個單詞。在我國,掌握4000個單詞就可以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為了上重點中學,很多小學生取得了相當於大學英語4級考試或者更高級的英語考試證書。英語教學課時約佔學生總課時的10%,但英語只對不到10%的大學畢業生有用。成果應用率低,課程設置不普惠。
許進通過調研發現,現在的翻譯機可以提供包括英語在內多種語言的、衣食住行等領域的、不低於大學英語6級水平的口語翻譯服務,技術十分成熟。智能手機為大家提供的翻譯軟件,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於貫穿義務教育全過程的英語《教學目標》。在人工智能時代,翻譯職業位居即將被淘汰職業的前10名。
與此同時,許進強調,“音樂、體育和美術‘三小科’等素質教育課程佔比偏低是各級學校面對的實際問題。不再將英語課設置為必修主課,將解決素質教育缺乏課時的問題。學校應該用充足的時間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因此,許進建議,改革在義務教育階段由國家投資、全體學生必學英語(外語)的現狀。
在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必不可少
風口浪尖上的建議
許委員的這番話,立刻上了熱搜。從留言上來看,似乎多數網友認為這一建議值得商榷。
一些微博大V也對許委員的這一建議不敢苟同。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表示:“任何把外語視為工具,乃至無足輕重的工具的觀點,都是短視的。幾十年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同全民外語學習的熱潮無法分割。”
有網友乾脆搬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在知乎上回答“為什麼要學外語”的一段話:
“每種語言和文字都有自己的侷限性,人類的認識世界非常廣闊浩瀚,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可以將其全部覆蓋。我們每多掌握一種語言,就能多理解一種描述世界的方式,看到更多關於世界的細節……掌握一門語言有時並不僅僅意味着能多看懂一些字,多聽懂一些話,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與其他文化世界中的人們實現精神和感受上的共振,讓自己遼闊起來。這就是學習外語的意義。”
面對一片質疑,許進3月4日在接受採訪時做了進一步解釋,“我不是説不要學英語,我是説不要讓全民都去學而只有少數人能用到英語,這個就不合理了。根據2019年數據,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約有4000萬學生學英語,但工作後用得到英語的可能還不到400萬。義務教育階段學9年,最後只有1/10的人有用,讓孩子揹負那麼重的負擔,讓孩子學一門未來可能用不上的課程,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
許進表示,現在強調素質教育,應該對課程設置做一個合理調整。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無論從課程設置還是個人計劃上,都應該精細規劃,節約社會資源,節約國家寶貴的教育經費,更重要是節約孩子的時間。
許委員的建議有“硬傷”
作為九三學社創始人許德珩的孫子、“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妻侄,許進的這一建議看似很合理,但其實有“硬傷”。
1971年許進全家福。前排左1許德珩,後排左1鄧稼先、左4許進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類似許委員這種要求取消英語主科地位的建議,早在10年前就有了。在我國推出新高考改革措施之前,“英語退出高考”、“降低英語分值”的聲音不絕於耳。但2014年啓動的新高考改革,英語並沒有退出高考,分值也沒有降低。
雖然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可以用機器進行翻譯,但這並不能完全替代直接用英語進行交流。另外,如果取消英語必修地位,一些農村地區為節省辦學經費,就不再重視英語老師的配備,農村學生學習英語的條件會更差。
熊丙奇強調,在按中高考科目總分進行錄取的評價體系之下,增減科目,都會“按下葫蘆起了瓢”。一些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也可能會認為學那麼難度大的數學沒有必要,既不搞數學研究,日常生活中,也只需要簡單的數學就好。以此類推,數學是否也要取消必修課地位呢?
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端鴻在接受《新民週刊》採訪時表示,英語是當今世界的主要國際通用語言,是國際傳播最為廣泛的語言,全球最頂尖的學術資源絕大多數是英文資料,英語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當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是支配性的。從未來的發展來看,並不應該因為當前對英語使用人口比例的高低來判斷這門語言的價值。
在張端鴻看來,與其討論英語的必修課地位,不如關心如何改善英語教育方式,讓更多的人能夠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更加高效地使用所學的英語。因此,我國的英語教育體系無論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等各個方面來看,不僅不能弱化,還需要進一步強化,達到更加專業化的水準。
至於許委員希望增加比重的音樂、體育和美術這三門素質教育課程,國家早就有了頂層設計——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其中就提到“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科學確定並逐步提高分值”“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將測評結果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
一旦納入中高考考核體系,這些副課自然會受到家長的重視。已經有業內人士擔心,學音樂、搞體育或美術的課外費用,並不是工薪家庭可以承受得起的。這些“素質教育”的提升,可能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的投入……
參考資料:中國青年報、新京報、新浪微博、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