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太史公司馬遷為什麼把陳涉歸入世家 司馬遷字是什麼意思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太史公司馬遷為什麼把陳涉歸入世家

在《史記》中,人物傳記主要是分為三類來歸納的,主要依據就是人物的地位。收錄皇帝的叫“本紀”,收錄諸侯的叫“世家”,還有就是收錄一些有傑出貢獻的人士的叫“列傳”。但是這個分類也只是一個大致的分類,其中也有幾個是例外的。

《漢武大帝》的司馬遷形象

如,沒有當過皇帝卻被歸類到“本紀”裏的項羽,還有不是王侯卻被歸入“世家”一類的孔子,還有就是隻是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卻也被司馬遷歸入到“世家”的陳涉。所以説,這個分類的方法,只是一個大致方向上的分類,具體到每個人的時候,還要看這個人的功績和司馬遷個人的喜好來進行分類的,當然這個是極少數的例子了。

陳涉就是陳勝,是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對推翻秦朝的統治有着重要的作用,發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因此,司馬遷對陳涉這種能夠為百姓着想,在強權之下揭竿而起不願為人魚肉的勇氣非常的敬佩,因此破例將陳涉收錄到了“世家”之中。還引用賈誼的《過秦論》來代替自己對陳涉的評價,司馬遷對陳涉的感情可見一斑。

其實從這些方面也能看出,司馬遷的歷史除了尊重史實之外,還尊重自己內心的情感。司馬遷用自己的價值觀為人們去判斷千百年來這些為人的功績,並將他們的事情傳給下一代,所以司馬遷對歷史上許多人物的看法,影響着後世許多人對歷史人物的態度。

司馬遷字是什麼意思

司馬遷字子長,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是司馬談的兒子,曾在漢武帝時期擔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辯解而遭受宮刑,之後擔任中書令,併發憤寫成了《史記》,被後人尊稱為歷史之父、太史公和史遷。

司馬遷畫

關於司馬遷的字,歷史上是很明確的問題,司馬遷字子長,司馬談之子。司馬談在漢朝擔任的植物就是太史令,之後司馬遷子承父位,繼續擔任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在生命最後的彌留之際,頂住司馬遷一定要舊有的文獻典籍,將自己編纂歷史的遺願完成。之後司馬遷便開始寫史書的準備工作。

然而正當史書準備工作進行順利之時。李陵被匈奴擊敗並降敵,漢武帝聞此事後大為震怒,羣臣全部都在聲討李陵的罪過,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説李陵以少戰多,殺敵一萬多,可以將功抵過,並解釋李陵一定不是真心降敵,只是想活着再向漢朝效力。漢武帝定了司馬遷誣罔罪名。司馬遷願以腐刑贖身死,只為完成父親一生的心願。在遭受宮刑後被關進監獄,獄中的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着屬於太史公的使命,終於寫成了歷史著作《史記》。

事實上司馬遷的成就不只在歷史方面,在思想和天文上均有建樹。一千多年過去了,司馬遷仍然是後人傳頌的對象,他的故事也將會一直被後世流傳。

屈原和司馬遷不同的人生選擇

司馬遷屈原兩人都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併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學著作,其中屈原的主要著作有《離騷》、《九問》、《楚辭》等,而司馬遷最大的成就是《史記》。同時司馬遷屈原的命途也都比較坎坷,司馬遷受宮刑下獄,屈原被貶謫流放,然而不同的是兩個人的背景、地位以及面對坎坷命途的態度。

屈原畫照

屈原是一個富有浪漫情懷的愛國詞人,同時也是一個手握實權的大臣。面對奸臣小人的迫害,感性的屈原眼看國家處於危機之中卻無能為力,憂國憂民的他想用死來喚醒當權者和老百姓。被流放的屈原身心遭受着巨大的痛苦,他始終不肯變心以從俗,世人皆濁,唯有己清,這種孤獨讓他每一天都身處煎熬之中。他只能以死明志,對於屈原這種殺身成仁的做法,我們也應當表示欽敬,他可以生也可以死,但他毅然選擇了死亡。

司馬遷與屈原不同的是,司馬遷是一個並沒有多少實權的史官,但他對歷史卻是十分了解,他能忍辱負重的活下來完成史記,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同屈原有着很大不同。沒有民族大義負擔的司馬遷更能夠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全身心完成《史記》。如果他選擇死亡,後世將沒有《史記》,司馬遷也不會流芳千古。但司馬遷終究是看透了很多事情,明白自己活着的價值,他要給後人展示一個完整的歷史。

司馬遷屈原雖然有着不同的命運結局,但兩人都是後人傳頌的對象,也將永遠值得後人敬仰與懷念。


 

漢朝史官司馬遷生平簡介

司馬遷出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個小康之家,從小司馬遷就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之下學習讀書寫字,十歲的司馬遷就能夠閲讀《尚書》、《左傳》等。年長一些,司馬遷就離開了家鄉,來到了父親為官的京城,之後父親就吩咐司馬遷去遊歷天下,蒐羅遺聞古事。司馬遷遊歷了大江南北之後回到京城,因為父親的關係,在京中做了郎中。

司馬遷塑像

公元前110年,司馬談重病,彌留之際要求司馬遷能夠秉承家族的傳統,發揚祖先的事業,要接着把編撰歷史的計劃完成。在長安任職的司馬遷,在這裏結識了天下的傑士,其中包括對司馬遷影響頗深的董仲舒和孔安國。董仲舒對司馬遷的影響,在《史記》中也都有體現。董仲舒的公羊學主張的有道伐無道的思想,是《史記》中反暴的基礎,而公羊家崇尚的讓、尚恥之義也成為了《史記》中衡量褒貶歷史人物的主要道德標準。

公元前99年的時候,李陵自請五千步兵,涉單于庭以寡擊眾。但是李陵行軍至浚稽山時,遭遇單于突襲,援兵久久未到,匈奴越聚越多,李陵最後彈盡糧絕投降匈奴。羣臣皆聲討李陵,但是司馬遷卻與眾人不同,説李陵是個愛國的人,他以五千之數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投降,也有可能是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但是後來李陵沒有歸漢,於是司馬遷也被定了誣罔罪,按律當斬。但是司馬遷以腐刑贖身死,在此之後,司馬遷揹負屈辱,完成了著作《史記》。

司馬遷自傳講的什麼

司馬遷自傳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為自己寫的一篇文章,歸類在了列傳中,為《太史公自序》,是後世研究司馬遷重要的資料,也是班固在《漢書》中為司馬遷寫傳記的重要資料。

司馬遷圖畫

這一篇自序交代了司馬家族的家族世譜,向人們介紹了重黎氏到司馬氏的千餘年的歷史。還在文章中談到了自己父親司馬談所推崇的老莊道家的思想,也介紹了司馬遷本人的成長經歷,包括自己早年的經歷,還有繼承父親之職,成為太史令的始末,和自己寫《史記》的始末。整篇文章文字精煉,筆法錯落有致,上下文累如貫珠,也是司馬遷文章中的精品。

司馬遷用一篇文章寫了自己家族千餘年的家世,卻不過用了短短的數百字,不但次序井然,而且還沒有讓人有贅述之感,可見司馬遷的文墨的功力。在這篇文章中,後世能夠看到司馬遷一個倜儻風流的少年形象;也能夠看到在老父親病榻前以史相托的場景;還能看到蒙受腐刑心中憤懣卻依舊難言放棄的司馬遷。

而且在這篇文章中,司馬遷也用一定的篇幅來寫六家的要旨,這個內容,司馬遷父親是這方面研究的專家,司馬遷根據父親的著作《論六家要旨》再加上自己的觀點,對六經的要義進行分析,充分的反映了司馬遷父子的學術思想。後世在讀《史記》之前,一定要從司馬遷的自序開始讀起,這樣可以更好的理解《史記》中的內容。

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概述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人們編創出無數的故事。山海經給了我無窮無盡的相像,神話傳説更是讓我向往。但是我更喜歡歷史名人的典故,無數的故事給了做人的啓迪和智慧。其中最讓我深思的是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因為從司馬遷的身上我看到了堅持。

司馬遷雕塑

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位,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負責編撰歷史。但他所編撰的《史記》達到了史學的最高成就,記錄黃帝時期到漢武初期3000年的歷史。

為求真實,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有力全國各地,包括大禹治水開會的地方、汨羅江畔屈原身隕的地方、曲阜孔子講學的地方還有高祖在沛縣起兵的地方。在交通並不如何便利的古代,司馬遷一路上風餐露宿,歷經艱辛。為了收集所需資料跋涉不下萬里,但司馬遷仍然甘之若飴,因為這是他畢生的追求。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伴君如伴虎果然不假,由於他生性耿直,站在客觀的角度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説情,漢武帝心生不喜,將司馬遷下獄處以宮刑,司馬遷經歷了生與死的思想鬥爭最後還是堅持寫來。最終誕生了史學記載的鴻篇鉅製—《史記》。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是一個堅強堅韌的激勵故事,在獄中他想到了古代先賢,於是寫下千古名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如今這句話仍是激勵無數人強有力的話語,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仍然是激勵無數人強有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