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資治通鑑》瞭解古代帝王權術,人臣為人處世之道,今天野哥為大家講雍正皇帝奪位之路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九子奪嫡”近乎慘烈,在康熙後期這個著名的爭位事件中,幾乎“染紅”了康熙王朝,在這一場無聲的“廝殺”當中,九位皇子各顯其能,機關算盡,最終以四子胤禛的勝出,結束了這場皇子之間的亂戰,成為了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史稱雍正皇帝。胤禛之所以能夠在這場爭鬥中脱穎而出,離不開一個人在背後為他出謀劃策,他就是戴鐸。
府邸舊臣獻策
在胤禛府邸時期,戴鐸就已經跟隨着胤禛做為府裏重要的一位謀士了,胤禛有什麼難事,經常詢問戴鐸的建議,二人關係尚妥。戴鐸的能力很強,對複雜政事的脈絡看得很清,是一位有才幹的能臣,在許多人眼裏,未來如果胤禛登基,戴鐸一定會受到重用,就連戴鐸自己,也是如此認為。
隨着時間的推移,康熙大帝也逐漸老邁,一場腥風血雨在諸位皇子之間悄然進行,平靜的湖面之下一時間巨浪滔天,而胤礽則身處其中,這時候的戴鐸沒有在他身邊,但是他依靠敏鋭的嗅覺,依然嗅到了這場“九子奪嫡”的味道,戴鐸認為他身為胤禛的府邸謀臣,應該出力相助,或許這是他展示自己才華,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絕佳機會,懷才不遇的事情,他戴鐸不才不要。
於是,戴鐸在康熙五十二年給四皇子胤禛上書一封,洋洋灑灑幾百言,為胤禛當時的情況,謀劃了幾條極佳的策略。首先,戴鐸送給了雍正四個字——“孝、誠 、和、忍”,勸誡雍正一定要在與父兄周旋之間,謹守這四個字,這是他賴以生存的根本;其次,又指導胤禛,要在朝中廣結善緣,結交自己的人脈,以便在未來起事之時,能夠得到朝中大臣的鼎力支持!最後,培養自己的勢力及兵馬,這是危機時刻,保證奪位成功的關鍵所在。其實這一條建議,應在了老十三的身上,論軍中威望,胤禛自己確實要差上許多,不過好在胤禛和胤祥二人,從小就親密無間,這一點從雍正在給胤祥的祭文中即可看出一二,這對於雍正的成功也極為關鍵。
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每逢塞外扈從,兄弟倆“形影相依”。
看過戴鐸的三點建議,你會驚訝的發現,這三點建議幾乎就是雍正當年在”九子奪嫡“中勝出的關鍵所在,他也確實是如此行事,可見,他將戴鐸的三點至關重要的建議,貫徹到底了。但是戴鐸的這封上書在康熙五十二年到達雍正手裏時,雍正給的批覆卻讓戴鐸內心波瀾泛起。
雍正看了戴鐸上書,回覆道:”這些話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對我來説卻沒什麼用“,後面的批語諸如此類,表達了他對皇位沒興趣,不想做皇帝,更不想爭皇帝,在這種敏感時期,以後這種話就不要再説了,一定要謹慎啊!
語言雖則金石,與我分中無用。
戴鐸看到了雍正的批語,並沒有氣惱,因為戴鐸是一個聰明的人,他知道他的建議已經被採納了,只不過雍正嘴硬而已。
一心為主的奴才
時隔幾年,康熙五十六年。戴鐸再次發現一個有利於雍正的絕好機會,他上書雍正,希望雍正能夠將他補為台灣道,如此一來,萬一他奪位失敗,台灣則是他一條極佳的退路。戴鐸拿雍正當主子,在上書中言無不盡,但是雍正卻並不拿他當兄弟,生怕留下什麼證據,處處小心,批語中已經有了訓斥之意。不過,戴鐸的真心卻由此可見,畢竟他如果只是為了自己謀私,留下這等書信把柄則得不償失了,所以,戴鐸是真心真意為雍正謀劃後路,雍正則害怕這樣的言語壞了他的大事。這一次,戴鐸的做法確實顯得輕率了。
後來,雍正奪位成功,當上了皇帝。戴鐸的三策對雍正助力極大,論功行賞也應該佔據重要一份,但是雍正卻將當時已經是四川布政使的戴鐸給貶了,送到了年羹堯的軍中效力去了。
雍正三年,雍正下旨將戴鐸處死,理由則是戴鐸散播謠言,損壞了他的名聲。從府邸時期到”九子奪嫡“,戴鐸一直站在雍正這邊,最終卻沒能得到恩賞,反而被處死了。
“行止妄亂,鑽營不堪,暗人黨羽,捏造無影之談,惑眾聽,壞朕名聲”
死因
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大概有三,第一、戴鐸太聰明瞭,什麼事情都看得很透,但是他又處理不好,總是直言而顯於紙面,讓雍正不敢採納;第二、戴鐸知道的太多了,從府邸時期就開始跟着雍正,他知道雍正太多的”歷史“,雍正信不過他;第三、戴鐸居功自傲,認為自己進言有功,就屢次向雍正邀功,或者説是威脅,他的這個四川布政使或許就是這麼來的。這一點從他曾經給雍正的謝表中就能看出,他表面是為了皇帝封賞哥哥表達謝意,卻在信中表達了自己想謀求官職的訴求。
奴才弟兄受恩天高地厚,將來不知作何效力,方可仰報於萬一也!
總之,這位聰明絕頂的戴鐸,雖然在雍正奪位中助力極大,卻最終沒有得到雍正的恩賞,反而被處死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