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法戰爭,清王朝為何“不敗而敗”?清王朝到底在害怕什麼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經典

19世紀下半葉,剛剛被普魯士打的灰頭土臉的法國,又將侵略的矛頭重新指向了遠東。日薄西山的清王朝與其屬國越南,成為了法國的“重點目標”。1883~1885年,法國加緊對越南的控制,繼而與清王朝發生直接戰爭。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在這次戰爭中,大清上演了神話般的先敗後勝的逆轉奇蹟;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大清繼而又宣佈輸掉了戰爭,這一勝一敗轉換的如此之快,清王朝究竟在害怕什麼呢?

以往的觀點,都認為是清朝的腐敗無能,才導致最後認輸;如若清軍全力一戰,則擁有很大的勝算。然而,當讀者們稍微深究中法戰爭的歷史之時,就會發現,中法戰爭的形勢,並非想象中的那麼樂觀。清王朝的失敗,既是迫於現實情況的無奈之舉,也是明哲保身的客觀需要,也就是説,在當時的情況下,清朝最終是必然失敗的。

第一,從戰術層面上講,清朝除少數勝仗以外,其他多是敗仗。中法戰爭時,清王朝的軍隊雖然裝備了許多先進武器,但從根本上講還是一支古代軍隊,無法抗衡法國的近代化軍隊。在海戰方面,清軍福建水師全軍覆沒,馬尾船廠被摧毀;在陸戰方面,清軍除在鎮南關、諒山等地取得了勝利,其他戰鬥都是被法軍打的丟盔棄甲,付出了高於法軍10倍乃至100倍的傷亡。如果法國投入更多的兵力,那麼清軍完全不是對手。因此在戰術層面上,清軍勝少敗多,處於劣勢地位。

第二,從戰略層面上講,清朝完全失敗。越南向來為中國曆代王朝的勢力範圍,法國勢力能夠進入越南,本身已經註定了清朝的敗局。隨着戰爭的進行,清朝的勢力範圍越來越小,法國的勢力範圍卻越來越大,開戰前,法軍只佔領越南不足1/3的土地(主要是南圻),然到戰爭結束時,法軍佔領了越南90%的土地,挾持了越南王室,控制了越南的國家大權,清朝的勢力基本被逐出越南。所以在戰略層面上,清朝完全失敗,法國擁有壓倒性優勢。

第三,從政治層面上講,清朝取得了“勝利”,但存在很大偶然。清軍在戰場上屢戰屢敗,幸好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給了朝廷一個喘息之機。此戰對法國衝擊不小,因法國為議會制國家,法軍在鎮南關的失敗,被政敵無限誇大,作為茹費理內閣堅定支持者的幾大派系派出代表,要求茹費理以辭職來擔負此事的責任,在多方的口誅筆伐之下,茹費理內閣就此解體。清朝達到了一定目的,但也因種種困難,而無力再將戰爭進行下去。故而在政治層面上,算是清朝取得了勝利。

第四,從外部環境上講,清朝將面臨更有野心的敵人,無暇再與法國交戰。在中法戰爭打得火熱朝天之時,日本作為新興的列強開始蠢蠢欲動,早在1874年,日本就派兵入侵了台灣,進入19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對朝鮮、遼東與台灣的野心與日俱增,中日之間必有一戰的形勢已然明朗,法國雖然咄咄逼人,但畢竟對中國內陸尚無領土野心,不若日本人更有威脅。也正好此時清朝軍事失敗,法國政治失利,雙方都有一個台階下,是以清朝只好兩害相權取其輕,同法國簽訂不平等條約。

總體來説,清王朝在中法戰爭中的局部“勝利”,只是一次特殊的“超常發揮”事件,不具備普遍性。清朝在戰場之上難以匹敵強大的法國,如果不是馮子材以七十之軀力挽狂瀾,給了清朝在戰場之外一個迴旋的餘地,則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清朝“不敗而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