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諦在於給人希望

盛夏6月,當別離的笙簫漸次吹響,略顯冷清的大學校園迎來一個值得特殊銘記的畢業季。感傷、遺憾、不捨,這屆畢業生的心情可謂五味雜陳,受疫情影響,他們中的很多人無法現場參加畢業典禮。為此,不少高校表示,歡迎他們明後年再回母校參加典禮。“不畏風雨”“戰勝困難”“把握未來”“堅守職責”……這些詞彙頻頻出現在大學校長們的畢業致辭中,給莘莘學子傳遞着希望和勇氣。或許這正是教育的魔力:它給予的永遠不只是知識和技能,更是直面未來的自信和底氣,即便前路崎嶇,也能讓人看到希望之光。

媒體最近接連曝光的高考冒名頂替事件,之所以引發輿論持續關注和各界民眾憤慨,根源正在於它不同於一般違法違規行為,並非簡單侵害他人權益,而是“偷走了他人的人生”,扭曲了他人的命運軌跡。冒名頂替事件的受害者,多是出身普通家庭的寒門學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是他們十年寒窗苦讀的核心動力。誠然,受教育未必能改變每個人的命運,上了大學也未必就一定能擁有幸福成功的人生;但教育最大的價值在於帶給人改變命運的希望,以及擁有更豐富的人生選擇。

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每年夏天舉行的高考為何總是萬眾矚目,而每一位考生的希冀都能輕易牽動萬千民眾的心。山東冠縣的陳女士被人冒名頂替上大學一事近期持續發酵,其內在邏輯正在於此。她最近表達了想要繼續上大學讀書的願望,相關高校給予了積極回應。她的不幸遭遇固然令人同情,但她自強不息的態度、改變命運的決心以及對教育的堅定信仰,則更值得敬佩。從這個意義上説,她觸摸到了教育的真諦,相信在未來的人生中,教育也能帶給她更豐厚的回報。

正是為了不辜負每一位學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這份期待,教育系統近期針對52個未摘帽貧困縣的畢業生,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畢業生,開展了一系列精準幫扶。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多措並舉,幫助他們破除就業道路上的重重障礙,順利走上職業崗位,從而讓“知識改變命運”“教育點亮人生”成為生動的現實。

當然,教育之於人的價值,絕非只體現在高考一途。它閃耀在教育的全過程,影響着全國每一個角落的孩子們。最近,一則“山區老師帶學生玩搖滾”的視頻火了。視頻中,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彈着吉他、敲架子鼓演出,頗具“搖滾範兒”。據媒體報道,視頻拍攝地在貴州六盤水,地處海拔近3000米山區的海嘎小學。拍攝視頻的教師顧亞説,開展音樂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讓孩子們樹立自信,他不希望外界認為農村孩子就該怎樣,每個孩子都可以活得精彩,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和藝術薰陶。

學校所在的大灣鎮海嘎村是貴州海拔最高的村寨,就是在這個當地人口中的“貴州屋脊”上,海嘎小學的學生們享受着堪稱豪華的音樂課。這些孩子無疑是幸運的,他們享受到的音樂教育資源,是不少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往日不敢奢求的。於一所山區小學而言,這羣孩子裏面可能出不了著名歌手乃至音樂家,但結果並非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到了優質的音樂教育資源,老師們為他們打開了一扇學習音樂、熱愛藝術的大門,這不僅提升了孩子們的音樂素養,更讓他們看到了人生的豐富色彩和多種可能性,點燃了他們對於未來更加美好生活的希望,教育的價值、教育公平的意義在此熠熠閃光。

教育帶給人的,應當是美、希望和力量,是改變自身命運、贏得精彩人生的信心與動力,而絕不應該是對人生價值的懷疑,對真善美的漠視,以及法治精神的缺失。最近,有媒體以《讓更多陽光温暖迷途少年》為題,報道了山西有關部門完善全流程司法保護,通過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迷途知返的事例。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涉罪未成年人是個特殊羣體,在心理疏導、義務教育、成長關懷方面尤其需要引導。即便是對於迷途少年,教育的陽光和温暖也從未遠離他們,教育的光輝在,孩子的未來就有希望在。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29日第2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2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的真諦在於給人希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