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斷圍繞“五唯”現象的灰色利益鏈

據教育部網站27日公佈的消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7月27日 新華網)

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五唯”現象,猶如大山,且一山更比一山高,讓眾多教師特別是高校青年教師煩惱不已。

高校青年教師評職稱難是各大高校的通病。搞教學不如寫論文,寫論文不如搞科研,搞科研就是報賬“領補貼”——這條公開的潛規則是“重科研、輕教學”評價導向下的產物。導致學校狂熱追求“學術GDP”,教師們無心教學,脱離了教師教學的本職工作,使得高校教育質量滑坡。

“重量不重質”的評價機制還促使青年教師疲於學術產出,一些人甚至為了完成評職稱的科研量化指標,喪失師德,做出一些學術不端行為:抄襲論文、胡編亂造、花錢掛名專著、代發論文……亂象叢生。

“五唯”現象有多重危害:首先左右了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和利益分配,催生了教學邊緣化、學術功利化和高校行政化、官僚化,降低了中國高等教育質量與美譽度。

其次,背離誠信。著述也好,教書也罷,無不要求誠信為本,當買賣“論文”“版面”盛行,當多人憑藉一本教材或書籍挨次掛名共評職稱,弄虛作假,急功近利,身為教書育人的老師,何以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其三,我國是論文數量第一大國,但得到國內外認可的高質量論文不多,缺少論文、著作的“含金量”。大量毫無學術成色和積澱的“學術垃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風,損害了中國教育、學術研究的地位。

封閉、僵化的學術圈子,失控的市場化圖書出版業,高校功利化的行政體制和評價標準,這些結成晦暗不明的利益關係,使得昔日的學術象牙塔早已失去端莊、自律、嚴謹的風氣,假冒偽劣的假論文、假書、假主編層出不窮。當那些努力探尋教育真諦的“教書人”和“寫書人”越來越少,無疑是這個時代的最大悲哀。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破除“五唯”現象勢在必行。

目前,該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正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一線基層老師、青年教師要積極發表意見建議,主動參與其中,使指導意見更科學、更全面,更接地氣。而主管部門也要深入基層,吸納多方建言,推動職稱評審改革,健全學術機制評議,完善多元化、精細化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營造認真、科學、誠信的學術空間,向教師打開更多晉升渠道,消除監管漏洞,斬斷圍繞“五唯”現象的灰色利益鏈,幫助更多致力於教育、德才兼備的教育人才脱穎而出,促進我國教育事業欣欣向榮。(斯涵涵)

來源:廣西新聞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01 字。

轉載請註明: 斬斷圍繞“五唯”現象的灰色利益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