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淵為何能橫掃西北, 擊敗馬超韓遂, 其戰術風格令張遼甘拜下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夏侯淵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主人公是夏侯淵。原文如下:
韓遂在顯親,淵欲襲取之,遂走。淵收遂軍糧,追至略陽城,去遂二十餘里,諸將欲攻之,或言當攻興國氐。淵以為遂兵精,興國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擊長離諸羌。長離諸羌多在遂軍,必歸救其家。若〔舍〕羌獨守則孤,救長離則官兵得與野戰,可必虜也。淵乃留督將守輜重,輕兵步騎到長離,攻燒羌屯,斬獲甚眾。諸羌在遂軍者,各還種落。遂果救長離,與淵軍對陳。
諸將見遂眾,惡之,欲結營作塹乃與戰。淵曰:“我轉鬥千里,今復作營塹,則士眾罷弊,不可久。賊雖眾,易與耳。”乃鼓之,大破遂軍,得其旌麾,還略陽,進軍圍興國。氐王千萬逃奔馬超,餘眾降。轉擊高平屠各,皆散走,收其糧谷牛馬。乃假淵節。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韓遂屯兵顯親,夏侯淵打算出兵偷襲,韓遂聞風而逃。夏侯淵收集韓遂丟棄的軍糧後,一直追到陽城,在距離韓遂駐地尚有二十餘里地時,部分將領提議直接進擊,也有一些將領認為應該先攻打興國的氐人。夏侯淵認為,韓遂軍隊的戰鬥力較強,興國城池堅固,不可能很快攻克,倒不如先攻打長離一帶的羌人。韓遂軍中以後不少士兵是長離一帶的羌人,一定會回到長離包圍家鄉。韓遂如果棄長離於不顧,自己的力量將逐漸薄弱。如果他出兵救援,與曹軍交戰,就一定會被擊敗。於是,夏侯淵留下部將看守兵器和糧草,自己親率輕裝步騎兵奔赴長離,進攻羌人的村寨,斬殺和俘虜的人很多。韓遂聞訊後果然率軍援救長離,與夏侯淵對陣而列。
此時,眾將領發現韓遂人多勢眾,唯恐不好對付,又紛紛提議先安營紮寨,修挖塹壕,再與韓遂作戰。夏侯淵當眾表示:“我軍一直在長途輾轉作戰。如今再安下營帳、挖戰壕,將士們會更加疲憊,堅持不了多久。敵軍雖然人多勢眾,卻也不難對付。”於是擂響戰鼓,全軍出擊,大敗韓遂的軍隊,奪得他的戰旗。之後夏侯淵又回軍略陽,包圍興國。出氐族首領逃到馬超處之外,其餘部眾均投降夏侯淵。爾後,夏侯淵又轉攻高平縣,匈奴族屠各部,屠各部四散而逃。夏侯淵盡收其糧食穀物及牛馬牲畜。曹操下令授予夏侯淵符節。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夏侯淵口中的“轉鬥千里”, 意為長途輾轉作戰。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的“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
漢末三國期間,曹操集團可謂將星如雲,但誰才是其中的佼佼者呢?很多人會將目光投向張遼、曹仁,但實際上率領軍隊數量最多、作戰區域最為艱險、功績最大的將領非夏侯淵莫屬。
關中之戰結束後,曹軍主力返回中原,僅留下夏侯淵駐紮長安,穩定當地局勢。此後不久,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死灰復燃,再度佔據西北廣大地區。因此,平叛的重任就落在了夏侯淵的身上。在夏侯淵的指揮下,曹軍轉鬥千里,先後趕跑了馬超,殲滅了韓遂,一舉穩定了西北局勢。從這個意義上看,夏侯淵的戰績也遠勝於曹仁和張遼等人。夏侯淵作戰的最大特點是善於長途奔襲,窮追猛打,不給對手任何喘息之機,這一點無論是張遼還是曹仁都不具備。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