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可以歸屬為中國古代武術的一種,到了今天已經傳承了幾百年,並且被歸類為內家拳。而這個名字是明朝萬曆年間武術家王宗嶽著書以後才確定了太極拳的。
現在比較出名的流派眾多,並且相對的要領也眾説紛紜。近年來,古代拳種和近代搏擊已然是站在了風口浪尖之上。
自古國人便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説法,武術這兩個字的本身含義是止戈,但又不是以暴制暴,這裏邊傳承的東西,一兩句是説不明白的。但主要作用無非兩點,一是強身健體,二是進攻與防守。
▲孫祿堂(1860—1933年)名福全
武功的高明,或者招式的凌厲都是隻有打過才知道的,打完的結果卻是讓人大跌眼鏡。
雖説拳怕少壯,但民國年間幾位痛揍外國人的大家無一不是在知天命的年紀應戰的。
比較出名的有孫祿堂,此人是在清末年間享譽海外的,當時的大公報,京報和世界日報都報道過孫祿堂的事蹟,可以明白的是,孫祿堂的事蹟真的存在!有喝彩的成分,卻不是添油加醋的亂説。
▲孫祿堂先生和兒子孫存周
著名的一戰是在一九二零年和日本大正天皇欽命的坂垣一雄決鬥!
現在能找到的記載,其中有一句可以證明中國古武術的厲害,叫做先生輕取之!意思足夠簡單明瞭,就是所謂的日本第一高手,柔術冠軍在這裏僅僅是個打醬油的存在。
反正這個天皇認為的高手除了在戰後折服外,出錢想拜孫祿堂為師外,也再沒幹過什麼。
孫祿堂作為當時的大家,也發表過一些作品,有《形意拳學》,《八卦掌學》等等。
▲民國時期吳氏太極拳 示範教學圖
▲民國時期吳氏太極拳 示範教學圖
而同在清末民國年間的太極拳卻並不是那麼出名,但這不代表沒有真本事的流傳,一九三三年的吳氏太極同門合影中,就已經有王茂齋,郭松亭,趙鐵庵的存在。
在一九二九年北京體育研究社的《太極拳法闡宗·自序》中有這樣一段話,太極十三式拳法,自有清鹹同之間始著稱於世,學者甚眾。迄清之末葉,京兆許禹生先生首倡於故都,稍得文人士大夫之重視。三十年來流傳遍海內,非當時初料所及也。
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太極拳在這個時候的不太出名是不在武林中過於出名,而是其多存在於文人之中。
也就是説,在那個年頭練太極的並非是行走江湖的人物,更多的是一些讀書人。由此可見太極拳在某一方面來説,強身健體的功效或許是大於拳腳技擊的。人人可練證明了這個拳術並不需要高強度的打熬,同時太極拳附帶的禪理可能更是文人修習的一種主觀。
▲楊式太極拳創始任楊露禪(1799至1872)
民國年間有一本傳奇小説叫做《金蟬盜技》就是訴説一位太極高手的故事,而他本人就更為出名,叫做楊露禪!
俗知的楊露禪太極源自河南陳家溝,待到楊露禪修習太極大成後就被推薦到北京授徒,並且被聘請為旗營的武術老師。
這一點可能就是太極的終極轉變之一,在北京教人太極的楊露禪遇到的徒弟都是些什麼人呢?
王公大臣,貴族貝勒,準確的説這就是一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酒囊飯袋之徒。生活的奢侈鑄就了這羣人好吃懶做的性格,自然而然的免疫力低下,走兩步就冒虛汗,出門都得讓轎子抬着。
對於亞健康狀態已經持續了N年的人來説,楊露禪將太極拳改變了!
▲陳氏太極拳十七世(太極拳第九代)傳人 陳發科 的老拳照
首先將陳氏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剔除,換成了一些動作柔和,架勢簡單的招法,另外還要照顧這羣人穿長衫扎辮子的形態。
可以説,太極經過這麼一番改良後,已經是從一種拳法變化成了一種體操,有益於健身,卻攻擊性不強。人人可以修煉的結論也就是這麼來的,再後來經過時間的淬鍊,太極更是像被定義了一般,出手緩慢,速度柔和。
這種結構的太極廣泛的程度在今天已經是相當大了,並且在每個早上隨便找個公園都有許多老頭老太太用此來練習強身。
▲公園裏老人練習太極拳
那麼,太極拳究竟除了強身外能不能適應真正搏鬥呢?
影視中那句眾人所知的以柔克剛又是什麼手段?
我們看一下楊露禪的生平就會發現,太極不只是能打,而且還是很能打的那種。咸豐年間的楊露禪是在端王府山做事的,在當時,也並不叫太極拳,而是叫綿拳。
並且在當時的環境下開設武館是要求很高的,楊露禪的無敵稱號也是從他開設武館之時所得的,起碼他的館沒有人踢的了。
作為光緒皇帝的老師,翁龢和大學士看了楊露禪的武藝後都讚歎,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渾圓一體也!
並書贈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羣英”相祝賀。
也就是從這裏,楊氏太極拳開始名滿天下,成為國粹。
▲民國太極拳譜
到了現在,太極雖然創立的年代並不久遠,但相對上來看也是受到歷史衝擊的一個武術流傳。甚至在某方面上來講,太極是已經有斷層存在的。
從一種高深武學到人人可習的進化中,太極可以説是成功的,但同樣在複雜到簡單的過程裏,真正那些適用於打鬥的東西已經是丟掉了。
雖然這鑄就了太極的禪理,也相對的點明瞭武術那種止戈的意思。
太極拳我們可以相信是一種上佳的功夫,要不然時代也早就將這個拳法淘汰了。畢竟能夠流傳下來的武術都是有着一定的竅門的,你像什麼猴兒拳,貓兒拳的聽着就像扯淡。
其實現在不只是太極拳的內在沒落,其他門派也都大大小小的存在着這種無奈。
▲民國吳式太極拳 舊照
起碼從現在來看,強身健體太極是有用的,而拳怕少壯的至理名言也是真正的實至名歸。修習一種功夫除了要提升自己的體力外還要學習其中的禪理,或許這才是一種種武術能夠傳承的根本理由。
而那些靠着種種假性學説愚弄現實的人也終究會是在失敗後被人們摒棄的。而搏擊也不過是自身身體極限時的一種表現,強大如拳王阿里不也在奧運會上拿不穩火炬嗎?這究竟是帕金森綜合症的困擾又或是長期腦震盪的因果,誰又説得明白呢?
在結尾處,用周星馳的一句台詞來概括是再好不過了,功夫絕對是適合男女老幼的,打打殺殺只是大家對它的誤解!
功夫更加是一門藝術,一種不屈的精神。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在找方法想將武功重新包裝起來,使得你們這些sen鬥小民,對於功夫能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