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心理學家研究:娃出現這5種跡象,很可能你在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經典

  “我們有太多的孩子,是在父母批評教育之下成長起來的,這樣很容易造成他們自卑的性格,最後用一生去努力克服這個弱點。”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裏這麼寫到。我們不難想象,一個孩子長期處於自卑的心態,對他的未來生活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哲學家斯賓諾莎説過:自卑雖是與驕傲反對,但實際卻與驕傲最為接近。 不論是自卑還是驕傲,這都不是完美的狀態,如果我們的孩子,出現這5種跡象,那麼要注意了,這可能就是自卑的表現:

  一、過分內向,不願表現

  家長常會把自卑理解為性格內向,其實這是兩種概念。自卑感是指在和別人產生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落差。心理學家阿德勒還認為,人從幼兒時期起,由於無力、無能和無知,必須依附父母和周圍世界,就會發生一定的自卑感。

  內向是氣質層面的概念,對應了外向,而氣質沒有本質上的好壞之別。但當你的孩子過分內向了,不願與周圍環境產生交集,很有可能就是自卑,是一種性格的形成。比如説在學校中,孩子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因為他自己心理上存在一定落差——問題與自我能力的不匹配。

  他們擔心錯誤的發生,以免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而老師或者家長可以用簡單的問題作為引導,使孩子有充分的把握來回答,而後將其引入羣體中去。還有些孩子因為自卑的存在,更容易受到欺負,他也不願表現出來,我們這時可以培養他的維權意識,看一些健康短片,引導孩子向老師求助。

  二、追求表揚,虛榮心強

  這一點其實與不願表現息息相關。譬如説當孩子回答出了問題,老師表達了肯定之後。心中的落差會進一步縮小,但是相比較長時間的自卑感,孩子會表現出對更多讚賞的需要。希望可以被更加重視,成為中心。而且,表揚的獲得,在一方面產生了掩飾的作用,我們既要肯定,也要正確面對存在的缺點,不能要孩子在虛榮中失去自我。

  有一些家庭環境相對較好的孩子,由於缺少陪伴,也會產生自卑。父母給予物質上的安慰是不夠的,一味地追求物質,會讓孩子心理產生偏向。在學習的時候不願表現,在穿着上整日沾沾自喜。李開復説過:成功的人會因為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而更加自信,失敗的人會因為體驗到失敗的痛苦而更加自卑。這也同樣適用於孩童。

  三、自暴自棄,妄自菲薄

  自卑的孩子對受傷有着絕對的恐懼。表面上,孩子的放棄是對自身的保護,但是自暴自棄容易讓人失去鬥志。一般這種現象的產生也和家庭教育有關。父母的過分要求使得孩子認為自己達不到所定目標。在學校裏,孩子不願嘗試學習,就算成績一直處於中下水平也任由其發展,展現出一種無所謂的事態。

  在一些交流活動上,時常會與別人的風姿作比,然後垂頭喪氣,如果孩子常把“就這樣吧”“我不行”“我盡力了”這些掛在嘴邊,我們就要警覺起來。法布爾説:“絕不可自暴自棄……開步走吧,只要走,自然會產生力量。”這時,家長需要發現孩子的優點,或大或小,或顯或隱。

  四、語言能力較差

  科學研究表明,80%以上的自卑兒童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語言缺陷。

  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也和孩子與環境交集較少有關。表現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在語言使用中表現為不敢説或者模仿他人的觀點;二是言語理解較差。我們要鼓勵孩子進行社交活動。人是羣居動物,沒有誰可以脱離社會而存在。增長孩子的詞彙量是很必要的,逐步瞭解語言結構。家長可以多問問學校裏發生的事,或者最喜歡的哪個老師等等。目的就是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去看看外面的風景。

  五、懷疑、嫉妒心理較強

  這一點在獨生子女家庭中較少表現。如果有數個兄弟姐妹,這種心理現象就會被放大。我們要客觀看待這一現象。因為懷疑,是與生俱來的。2-4歲的孩子已經有了懷疑的意識,對幼時家長的指令,孩子總表現出拒絕,這其實也是一種懷疑。

  但是自卑的孩子常會將懷疑和嫉妒結合起來。由於對自身能力的不認可,周圍孩子的進步會要他有更強的不安全感。總是懷疑家長或者老師有沒有偏愛,從而進一步懷疑自己。此時我們要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多找一些閃光點,讓孩子把目光聚焦到自己的身上來。

  教育是一門學問,家長要警惕孩子的自卑的五種表現,並拒絕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