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和景帝個人的勵精圖治
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和漢武帝統治時期出現的一種評價他們治世能力的狀態,因為漢朝建立之初,國家積貧積弱,社會經濟凋敝,百廢待興,除此之外,漢初實行的分封與郡縣並行的政治制度。
劉邦在漢朝建立之初曾經分封了七位異姓諸侯王,在漢朝建國之後又開始削減他們的勢力,增加了同姓諸侯王的勢力。
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漢朝諸侯王在其諸侯國內部幾乎擁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力,因而皇帝直接統治的區域就只剩下各個郡縣,無論是異姓諸侯王,還是同姓諸侯王,他們的勢力在漢朝國內幾乎可以與皇權並行。
然而,就是在這樣強大的勢力和壓力之下,漢文帝和漢景帝依舊實現了漢朝的大一統和繁榮,文景之治直接打響了漢朝在歷史上的名聲,可謂是一種里程碑式的成功。
一、諸侯王強大的勢力不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壟斷權力中心
雖然漢朝時期諸侯王的勢力已然相當強大,但是的確不同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王建立的勢力,他們在自己的諸侯國內擁有着甚至超越帝王的權力,國內領土人口都處於自己的統治之下,甚至還擁有自己可以調配的兵權。
然而漢朝建立之前和初期社會中雖然也面臨着諸侯王勢力強大,分化皇權的局面,但並沒有放任諸侯國和諸侯王的勢力增長到不可控制的地步,雖然''七國之亂''平定的難度超乎想象,但依然沒有能夠能與漢朝相抗衡的強大實力,甚至漢朝初期統治者有意無意的在利用諸侯國幫助自己穩固朝綱。
漢朝初年實行的是分封制與郡縣並行的政治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漢朝時期社會並不像春秋戰國時期皇帝直接統治諸侯王,其餘的都是諸侯王自己的權力統治。
漢朝初年,由於天下剛剛穩定下來,統治者並無餘力來對付和去除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勢力,相反,皇帝還命令各個諸侯王自行撫慰百姓,而不對諸侯國的其他事務多做任何的干涉。
這在某種程度上無形之中放任諸侯國勢力增長,因而在諸侯國勢力瘋漲的情況之下,為了防止春秋戰國時期那種惡性循環的情況再次出現,威脅到朝廷的統治,漢朝初期推行了郡縣並行的政治制度。
皇帝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對諸侯王的統治,卻將全國各個郡縣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裏,也是在培植自己制衡諸侯王勢力的籌碼。
郡縣並行的政治制度的確是在吸收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混亂局面之後做出了調整,既能夠依靠諸侯王來統治百姓,又建立郡縣來分化諸侯王的勢力,順勢將權力收回到皇權手中,使得各個諸侯國都難以壟斷地方權力。
二、皇權強大的根源:漢文帝和漢景帝對鞏固王朝所作出的努力
1.重視農業生產,穩定經濟根基
西漢初年,社會經濟非常貧困,前朝的農民戰爭和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對百姓正常生活和農民的農業耕作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社會動盪,政局混亂,經濟遭到破壞,老百姓們的生存受到威脅。
因為連年發生的饑荒,使得社會中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人口也因此劇減。百姓們的生活受到威脅的時候,處於社會上層的皇帝、王侯將相們的生活也並不好過,他們坐不上能夠彰顯自己身份地位的車馬、也穿不上精緻的服飾。
在現代世界中,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做''要想富,先修路'',而放在古代,能夠與修路相提並論的一定就是發展農業生產。
而漢文帝和漢景帝顯然看到了國家未來發展的問題和前景所在,他們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曾經多次下令勸課農桑,鼓勵全國人民從事農業生產,重視農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延續了漢高祖劉邦治理時期的休養生息的政策,免除兵役,重農抑商,大力的發展農業種植和生產,試圖從農業入手來恢復社會殘敗不堪的經濟。
除了政治策略上的重農之外,在税收和賦役上都採取了輕賦薄賦的政策,在社會經濟有所起色之後,雖然重新開始徵收農業税,但堅持三十而税一,這依然是十分輕的税收政策。
在男子的兵役制度上,也開始取消了免除兵役的政策,重新啓動,但是比起原來的推遲了幾年。
可見漢文帝和漢景帝在統治期間,依舊將農業發展作為國家繁榮和振興的重點所在,雖然在循序漸進的恢復社會賦税徭役制度,仍然以農業發展繁榮為主,在經濟得到發展以後,漢朝的實力就已經遠遠超過了諸侯國,壓制弱者並不是難事。
2.體察民情,與民休息,提倡節儉
在政治和律法方面,漢文帝和漢景帝都將民意最大程度的貫徹下來,關心民眾疾苦,許多迫害百姓的在秦朝時期遺留下來的某些傷殘肢體的肉刑都被取消,並且選取了較輕的笞刑用以替代。
從漢文帝時開始,就對秦代以來的刑法做出了重大改革,秦代大多數罪人,幾乎都沒有刑罰的期限,終生服勞役,漢文帝根據這種情況詔令重新制定了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來規定服刑的,甚至還有連坐制度,重的處死,輕一點的入宮為奴為婢,這一種制度在漢朝時期直接被廢止。
除此之外,漢文帝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減輕了笞刑。
改革的後兩項在當時和以後雖沒有認真執行,但文帝時許多官吏能夠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將百姓的幸福時時刻刻放在心上,並且積極的實施了一系列律法政策來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民心所向,權力自然能夠集中。
三、文帝和景帝個人的勵精圖治
除了上述所説的統治者為了百姓謀福祉的政策之外,文景之治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治世的''標準'',一直被後世稱頌,很大程度上是依託於漢文帝和漢景帝在漢朝建立之初的政局情況下,所作出的選擇和行動。
實際上,漢朝建立之初,國貧民乏,使用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有利於恢復國民生產,使國家休養生息,皇帝不干預諸侯國的發展就意味着諸侯國的勢力可以隨意增長和擴大。
但各諸侯王在發展壯大自己勢力的同時,難民就會忽視百姓們的需求,他們的利益保障和發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託削弱和壓榨百姓的來的。而漢文帝和漢景帝恰恰採取了與各諸侯王相反的行動,提倡節儉,反對奢靡,以此來削減財政支出。
文帝統治期間,宮室園圃,車騎服飾,無所增益。在相關歷史文獻中有記載,漢文帝曾經為了節省一百斤黃金而放棄修建露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
文帝常常能夠做到以己度人,特別是在國家窮困的時候,作為一國之君能夠身體力行的與百姓們站在一起,與奢侈的諸侯王比起來,自然百姓更喜歡文帝這樣的統治者。
文景兩位皇帝在政治上還特別善於任用賢才,虛懷納諫,重視有識之士,能夠聽取和採納他們對於朝廷有利的建議和舉措,並得以推行,雖然漢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就推行''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卻也有意無意的放任了諸侯國勢力的增長和強大。
到漢景帝即位的時候,開始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推行削藩,平定了''七國之亂'',如此,諸侯王的勢力都被大大的削減了,大多數諸侯王國的統治範圍與郡縣差別不大,諸侯國與郡基本上趨於一致,皇權得到了加強,但諸侯國的勢力並未徹底消亡。
四、結論
從以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文景之治的治世之所以能夠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位皇帝為漢朝發展壯大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這些努力不僅包括政治、經濟、軍事這些圍繞着百姓民生的問題,還有他們自己以身作則,將自己的舉措身體力行的實施貫徹下來。
而諸侯王們的勢力雖然依舊強大,但是雙方都有了秦朝滅亡的教訓,諸侯國的勢力從一開始就不會發展成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威脅皇權的局面,而漢朝統治者雖然沒有強烈的打壓諸侯國的勢力,卻能夠緊鑼密鼓的發展自身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