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不讓胡人的馬南下陰山放牧,引申為保家衞國的意思,至少是誰讓胡人的馬不能南下放牧,這個人無需解釋得很清楚,這顯然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而是一批人,這一批人就是所有為唐朝守衞邊關的將士,而龍城飛將作為漢朝抵禦匈奴人的名將,在整個漢人心目中有着崇高地位,所以就被引申為所有為國作戰、抵禦匈奴的漢人名將,成為邊塞將軍的代名詞,而不是具體指衞青或者李廣某個人。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二首》的其中一首,原文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出關萬里去參加遠征的人都還未回來,倘若曾經能夠抵禦外敵的龍城飛將還在的話,絕不會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這首詩中最容易讓人引發爭議的就是:“龍城飛將”四個字,那龍城飛將是誰?
關於龍城飛將,歷來有三種説法:
第一種説法:龍城飛將是李廣
《史記 李將軍列傳》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也就是説在史記中,明確記載了李廣的外號就是飛將軍,這也是漢朝被記載唯一有飛將之稱的將軍,而且李廣作為鎮守邊境的將軍,從漢文帝時期開始,一直到在漢武帝,幾十年的時間都在鎮守邊境,李廣曾經擔任右北平太守,有李廣在右北平郡,匈奴人是不敢進犯的,但是匈奴人不敢進犯右北平,不代表匈奴人不敢越過陰山進入漢朝其他過境城市,事實上,從漢文帝到漢武帝,匈奴多次進犯漢朝,漢文帝時期有四次大規模入侵,漢景帝時期有三次大規模入侵,這不是李廣能擋住的。
第二種説法:龍城飛將是衞青
主要是從龍城兩個字解析的,因為衞青曾經率軍從上谷出發,進攻龍城,這裏的龍城飛將指的是衞青奇襲龍城的典故,再加上衞青是漢武帝一朝功勳卓著的軍事將領,正是衞青開啓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信心,並在衞青的指揮打擊下,收復了大量被匈奴奪佔的漢地,才讓匈奴的胡馬不敢南下放牧,所以龍城飛將指的是衞青。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得從詩人王昌齡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王昌齡是唐朝的邊塞詩人,他的作品大多是描寫邊境風光以及邊塞將士的內心,王昌齡本人又在漢朝做過官,還曾經多次遊歷了唐朝的邊塞地區,所以對描述邊境情況很有一套。
從王昌齡的角度出發,他只是個詩人,並不是歷史學家,他知道衞青或者李廣都是從史記上了解的,史記對衞青和李廣的傳記中夾雜了司馬遷的個人情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衞青在漢朝歷史上的功勞遠遠大於李廣,衞青在與匈奴的作戰中獲得了數不清的功勞,而且都是有據可查的,史記也記載了衞青的功勞,比如:大將軍衞青出擊匈奴共有七次,斬獲敵兵五萬餘人。
但是李廣呢,李廣在整個漢朝對於軍功的記載根本就沒有,但是仍然佔據了一個人獨享一篇傳記的位置,衞青還是和霍去病共一篇傳記呢,李廣的傳記通篇沒有具體數據的功勞記載,因為根本沒有,即使衞青的功勞非常大,但在史記中卻有這樣描述的話:
《史記 佞幸列傳》: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衞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這話的意思是説:從此以後,宮內被皇上寵幸的臣子,大都是外戚之家,但是這些人都不值得一談。至於衞青、霍去病也因為外戚的關係而得到顯貴和寵幸,但他們都能憑自己的才能求得上進。
這話好像是誇獎衞青與霍去病是靠才能上進的,實際是看不起衞青與霍去病的功勞,因為在整個漢朝,出身才是做官最重要的標準,李廣出身貴族,而衞青與霍去病出身奴隸,是被士族階層出身的司馬遷所看不起的,這是那個時代的價值觀,代表了像司馬遷這樣的文人的普遍看法,所以唐朝詩人王昌齡通過史記了解衞青與霍去病時,很容易受到司馬遷的影響。
所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中的“龍城飛將”是特指為守衞邊關的將士,不是指衞青,也不是指李廣。
這個意思就像用“萬人敵”來代表文武雙全的將領意思一樣,但是説到萬人敵,你就會想到項羽、關羽、張飛等人,但是萬人敵並不特指項羽、關羽、張飛,而是指的一批人,一批文武雙全的將領。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