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雙一流建設下的高校貧富差距
導語:據小編了解,每年各個高校的經費差別可謂天差地別,經費的多少取決於高校的科研水平,學校規模,辦學水平和建設需要。就拿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來説,清華北大等top高校可謂是一騎絕塵,超過百億。而其他高校與之相比,不值一提。
今年來,南方的許多不知名的高校掘地而起,大有進入雙一流的勢頭,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用錢”砸”出好學校,比如引來高層次人才,高校人才紛紛“孔雀東南飛”,加強辦學設施等等。
在年度收入上,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均超過百億,除了這四校之外的其他大部分高校年度收入在50億以下,甚至有過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年度收入都不超過30億,差距相當明顯。
此外,在75所高校中,有三所高校決算數字未超過10億,分別為中央美院、中央音樂學院和中戲。
知道了誰最有錢,還得分析下為什麼這麼有錢,錢從哪來?
首先經費來源有這麼幾大塊:財政撥款,即公共預算撥款;事業性收入,包含了學生學費,最重要的一塊還有各個高校教師、科研人員申請到的科研經費;其他收入,這一塊包含了社會捐資辦學經費,高校和其他單位的合作經費等等。
財政撥款:
這一塊的經費數量基本是固定的,教育部和財政部大致按照人頭撥付,即師生人數。所以,一些辦學規模大的高校,財政撥款的份額也較大,比如吉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四川大學等等高校。
事業性收入:
這一塊,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高校自己申請到的科研經費,這一塊最能體現一所高校的實力。比如清華大學,事業性收入佔到了整個經費的一半以上,這説明清華大學的科研實力強大,每個教師的科研申請經費數量大,團隊申請科研經費的實力更強。
其他收入:
類似清華、北大、浙大這樣的高校,接受社會捐資的經費也是巨大的,這一塊就包含在其他收入裏面,它們每年接受捐款的數額也都超過了10億人民幣。
錢花哪去了?
和大家的想法一樣,預算用途主要有教育經費、科研經費、教師的住房補貼和其他相關費用,其中,教育經費的佔據比例最大,基本佔到了整個經費開支的85%以上。
教育經費:
包含的面很廣,有這麼一些用度:教學經費、設備購置、行政開支、教職員工工資等等。
有些人可能有疑問,教師工資為何也算到了教育經費裏面?這個問題不難回答,所有的學校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教學當然排在第一位!既然教學工作被排在了第一位,那麼,教師的工資當然也算到教學經費這一塊。
當然,教師的工資和學生所繳納的學費沒有關係,學費繳納和其他事業性收費都是進入國家財政體系,最終以撥款的方式進入到學校賬户,也就是“收支兩條線”。
科研經費:
比如,一個國家實驗室的年投入,有的就高達一個億的資金,某個科研項目的開支每年也可能需要上億元的經費。
其他費用:
教師的住房補貼,這一塊目前是單獨列支的,也是為了便於財務上的監管。
所以,你根據這些開支很容易就揣摩出各個高校經費開支是怎樣計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