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師屠殺642名平民:黨衞軍的殘忍,和日軍難分伯仲

1944年6月10日,法國格拉訥河畔的小鎮奧拉杜爾,有642人被德軍殺害,其中包括450多名婦女和兒童,僅有一人僥倖逃生,史稱“奧拉杜爾大屠殺”。

製造這次慘案的劊子手就是德國黨衞軍“帝國”師。

“帝國”師,番號是黨衞軍第二裝甲師,是德軍王牌部隊,組建於1934年,最初只是步兵師,直到1938年,才升級為摩托化師,二戰爆發後,編組為“德意志師”,由保羅 · 豪塞爾任師長。

1940年,“德意志師”參加了閃擊西歐的戰役,後來為避免和“大德意志”師混淆,“ 德意志 ”師改名為“帝國師”。

蘇德戰爭爆發後,“帝國師”參加了葉利尼亞戰役、基輔戰役、莫斯科戰役、哈爾科夫戰役、庫爾斯克戰役等,雖然戰績輝煌,但也損失慘重,於1943年底,撤到東普魯士修整,隨後前往法國南部盧茲。

“帝國師”是一支驍勇善戰的部隊,也是一支欠下無數血債的部隊,在多年的征戰中,“帝國師”坦克履帶所到之處,無數平民遭到殘酷殺戮。

與德國國防軍相比,黨衞軍就是一支惡魔部隊,而“帝國師”更是惡魔中的佼佼者。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闢了西線戰場。

“帝國師”奉命支援諾曼底德軍,但在離開駐地之前,它又進行了多次屠殺,其中最為慘酷的就有兩次。

6月7日,“帝國師”接到前往鎮壓蒂勒和利摩日附近法國抵抗組織的命令。當時,其他德軍正在蒂勒和法國抵抗組織激戰,雙方陷入膠着。

“帝國師”一部在海因裏希·武爾夫的帶領下,趕到蒂勒,打退了法國抵抗部隊,在交火中,有幾名“帝國師”士兵陣亡。

海因裏希·武爾夫惱羞成怒,決定對蒂平民進行報復。他下令將可疑的男性挑選出來,全部吊死,大約有100餘人遇難。

撤走之前,武爾夫又將所有平民帶走,隨後釋放了162人,但剩下的被押送到集中營裏,到戰爭結束時,這些人僅有數十人倖存下來。

“帝國師”元首團三營營長赫爾穆特·卡姆普夫在利摩日附近被法國抵抗組織俘虜,在轉移過程中,卡姆普夫的司機逃脱,跑回部隊彙報。

司機認為,卡姆普夫很有可能被送到了奧拉杜爾小鎮關押。

元首團一營營長奧托·迪克曼與卡姆普夫私交極好,自告奮勇帶隊前往奧拉杜爾救人。

迪克曼帶領約一個連的士兵與6月10日到達奧拉杜爾,這個小鎮常住人口為300餘人,後來湧進來數百名難民,使總人口達到600多人。

迪克曼指揮部隊將小鎮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有找到卡姆普夫,他一怒之下,命令鎮上200多名男人趕進穀倉和車庫,開槍射殺。

中槍後未死者,再用手槍補射,隨後放火點燃倉庫,企圖毀屍滅跡。

今天的奧拉杜爾

做完這一切,迪克曼依然覺得不解恨,又下令將剩餘的400多婦女兒童驅趕到鎮中心的教堂裏,然後關閉門窗,投入煙霧彈。

教堂內的人們受不了煙霧的刺激,拼命尋找出口,迪克曼令德軍窗户向朝人羣射擊。

除了一位婦女僥倖逃脱之外,其他人全部遇害。

德軍射擊後,點火燒燬了教堂,隨後到鎮上挨家挨户搜掠值錢物品,臨走時,又放了一把火,將鎮子焚燬。

今天的奧拉杜爾

據統計,鎮上遇難者共642人。

慘案信息傳到巴黎後,法國維希政府裝模作樣調查一通,然後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下達殺戮命令的迪克曼毫髮無損,依然指揮德軍作戰,參加過這次屠殺的德軍大部分死在了戰場上。

德國投降,光復之後的法國,重新審理此案,對當年肇事德軍中的倖存者進行審判,幾十人被判處死刑,還有十幾個人被判處有期徒刑,不過,這些犯人大部分並未引渡回法國,所謂死刑判決,也就成了一紙空文。

戰後,法國沒有重建這座小鎮,保留廢墟以紀念遇害的641位平民,在廢墟上,立着許多牌子,上面用法文和英文寫着一個詞 :“銘記”。

電影《老槍》海報

七十年代,這件慘案被導演羅伯特·安利可拍成電影《老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5 字。

轉載請註明: “帝國”師屠殺642名平民:黨衞軍的殘忍,和日軍難分伯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