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沒崛起之前,國家內外是什麼情況,為何六國都瞧不起秦國
秦國在人們印象中一直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可是秦國在強大起來之前,卻只是西北地區的一個小國,並且被六國死死的鎖在西部邊陲,根本沒有東出的能力。尚未崛起的秦國無論在內政還是外交方面,都是非常糟糕的,當時強大的六國根本就看不上這個野蠻落後的國家。
秦穆公是春秋時代秦國最有作為的王,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期間秦國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和齊國、楚國、晉國這些大國都能平起平坐。
當年晉文公重耳流亡到秦國,就是秦穆公收留了他,還幫他爭奪晉國君位,趕走了忘恩負義的晉懷公,讓重耳在顛沛流離了19年之後,終於如願以償的當上了晉國的王。
秦穆公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晉文公,兩國結為"秦晉之好",然而隨着晉文公的去世,秦國和晉國的關係開始破裂。秦穆公的夢想是大秦東出,實現一統中原的夢想,晉國當然也知道秦國的心思,而秦國想要入主中原,就必須經過晉國這個門檻。
經過數次戰爭,秦國屢戰屢敗,東出的道路被晉國牢牢把控,還差點損失了三位將軍,秦穆公無奈,只好致力於和周邊少數民族作戰,實現了稱霸西戎的心願。
公元前620年,秦穆公去世,繼位的秦康公把父親生前留下的賢臣全部殉葬,子車、仲行、針虎無一倖免,秦國的人才就這樣被埋沒到了黃土之下,國人都感到非常憤怒。
秦康公在位十二年,主要的任務就是和晉國作戰,由於自身能力的不足,秦國總是敗多勝少。之後的秦共公和秦桓公時期,秦國更是被晉國打的抱頭鼠竄,麻隧之戰中晉國帶領五國聯軍攻打秦國,秦人毫無還手之力,秦桓公因此認為晉國太強大了,所以選擇了固步自封,秦國發展陷於停滯。
在秦國固步自封的時候,南方的楚國逐漸強大起來,那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橫空出世,經過一番征戰,成為了新的霸主。
秦國看着晉國和楚國爭霸,居然毫無作為,每天只想着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正是由於這種自欺欺人的心態,秦國的領土不斷被晉國蠶食,晉國不斷的開疆拓土,秦國的涇河防線也被突破了。
在這三百多年的時間裏,秦國除了屢戰屢敗,再也沒有發生過什麼大事,唯一發生的大事就是伍子胥險些滅亡楚國,秦哀公出兵援助楚國,讓楚國免於滅亡。
秦國不僅對外戰爭一塌糊塗,內政更是紛亂迭出。秦國之所以百年來無法振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眾公子為了爭奪王位殺得你死我活,根本不為國家大局着想。
秦國的公室甚至可以隨意操縱國君,他們享受國家的俸祿,卻為了一己私利扶持傀儡,自相殘殺,長此以往造成了秦國內政的黑暗腐朽。
到了戰國初期,秦國的這種現象愈發嚴重,長期的內鬥導致國家腐敗,民不聊生,對外無法積極應戰,被強大起來的魏國打的無處遁形,還喪失了河西之地這樣重要的軍事重鎮。秦孝公繼位後,決定徹底改變這種現狀。
秦孝公是秦獻公的兒子,當年秦孝公的爺爺秦靈公病重,臨終之前囑咐自己的兄弟嬴悼子,好好輔佐公子連(秦獻公),結果秦靈公屍骨未寒,嬴悼子就聯合公族廢掉了公子連,把他流放到隴西,漂泊流浪二十多年。
秦孝公深知這種局面不能再出現了,如果任由公族肆意妄為,那麼得到的就不僅僅是六國的鄙視,還有可能國破家亡。
好在秦孝公求賢若渴,他的誠意換來了商鞅,經過無數次鮮血的鬥爭,商君之法終於在秦國徹底執行,其中的軍功爵製作用最為明顯,它讓秦軍變成了令人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戰鬥力空前強大。
商君之法雖然嚴酷,但是在秦國實行了二十多年,人人都知道遵紀守法,公族的勢力也日漸式微,秦國國富民強、兵強馬壯,已經可以讓六國望而卻步,再也不敢隨便欺負秦國了。
變法後的秦國不僅國力強大,還誕生了六代明君,自秦孝公之後,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秦始皇,都是賢明的君王,他們嚴格遵守着商君之法,在變幻莫測的鬥爭中從容應對,尤其是在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父子三人的努力下,秦國的霸業得到了鞏固,留給了秦始皇嬴政一個空前鼎盛的國家,得以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從沉寂到覺醒,秦國用了整整三百年的時間,這也許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秦國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終於衝破了層層阻礙,讓瞧不起它的六國高攀不起,也許秦人正是記得秦國從前的落後捱打,和受到的各種屈辱,才更加拼命的要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來一雪前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