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朝的真正締造者皇太極的神秘死亡之謎:他的死因太尷尬!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經典

皇太極的死,其實早有徵兆。從崇德五年(1640年)時,皇太極就開始生病了,史書上也多次出現了“聖躬違和”或“聖躬不豫”的詞語。


崇德五年(1640年)七月,皇太極第一次“聖躬違和”了。雖然史書上沒有寫他得了什麼病,但他病得很嚴重,只能暫時休息,去鞍山的温泉療養。

崇德六年(1641年)八月,松錦大戰期間,面對明軍的突然進攻,清軍被打了一個偷襲,損失慘重,前線也一度告急。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只能御駕親征了。

皇太極當時正“聖躬違和”,流鼻血不止,但為了自己的國家,他也只能帶傷出征了。他流了一路的鼻血,讓病情更加惡化了。

崇德七年(1642年)十月,皇太極再一次“聖躬違和”。他這一次病得很嚴重,朝廷甚至大赦天下,為他設壇祈福了。

同年十二月,皇太極在打獵期間再一次“聖躬違和”。打獵一事,只能不了了之了。當時,太宗不願意兩手空空回去,卻也無法打獵,眾人皆不知道如何是好。結果,就在此時,年僅五歲的福臨射中了一狍,皇太極這才滿意地迴鑾。

崇德八年(1643年)正月初一,皇太極又“聖躬違和”了,導致這個新年大家都沒法愉快地度過。

同年三月,皇太極再一次“聖躬違和”,朝廷只能再次大赦天下,為他祈福。

同年四月,皇太極又一次“聖躬違和”,朝廷連續兩天向各寺廟禱告,花了很多錢,才為他祈來平安。

崇德八年(1643年)四月“聖躬違和”後,一直到八月,皇太極都沒有出現“聖躬違和”的情況。結果,等到了八月時,皇太極就一命嗚呼了。

可見,皇太極一直有病,且病情非常嚴重,他就是一個瀕死之人。只不過,因為數月沒有出現過重大疾病,讓大家都忽略了他是一個長期患病的人,以至於疏於防範,讓他“暴斃”了。

那麼,皇太極既然是死於疾病,又是什麼疾病奪走了他的性命呢?

對於這個疾病,史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如今最流行的説法,是皇太極先有多血癥,進而引起了高血壓、中風等疾病,最終死於腦出血。

《清史稿》對皇太極的評語是,“面如赤日,嚴寒不慄”,就是説,他不懼嚴寒,臉色跟關羽一樣,赤紅而有光澤。

雖然在史書中,皇太極的這種形象堪稱“天人”。但是,從醫學的角度講,皇太極的這種體徵,卻不是一個好現象。

因為,臉色赤紅,不怕寒冷,這都是多血癥的症狀。再加上皇太極不重視飲食,身體肥壯,他很可能患有高血壓等疾病。因此,晚年時候的皇太極經常的流鼻血、眩暈,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終,皇太極在工作中猝死,也就能解釋了。他很可能是工作壓力太大,導致顱內出血,死於腦出血。

除了死於腦出血外,還有一種解釋,説皇太極的死因是悲傷過度,他為自己最心愛的女人殉情了。

沒錯,就是為他最心愛的女人殉情了。這個女人,就是皇太極一生的最愛——宸妃海蘭珠。

崇德二年(1637年),海蘭珠為皇太極生了一個大胖小子,讓皇帝欣喜不已。皇太極甚至昭告天下,從此以後,大清王朝後繼有人了。可惜的是,這個世界的事情,就是這樣的不遂人意、不講道理。這個孩子僅僅活了七個月,連名字都沒有起,就夭折了。

孩子的死,對宸妃打擊很大,宸妃日夜哭泣,鬱鬱寡歡,就此落下了病根,身體越來越弱。四年後,即崇德六年(1641年),宸妃也病逝了,享年僅三十三歲。

宸妃去世時,皇太極正在前線與明軍決戰。當時,這是明清兩國分勝負的最關鍵時刻,結果,聽説愛妃病危後,皇太極竟然棄國家於不顧,他要第一時間趕回京城,去見愛妃最後一面。

這個皇帝,就是這樣的“愛美人,不愛江山”。佈置好了作戰任務,皇太極就馬不停蹄地啓程了。他晝夜兼程,整整狂奔了五天五夜,這才堅持不住,被迫休息。皇太極打算休息一夜,再出發。


結果,休息期間,京城使節來報,宸妃已經不行了,已經到了彌留的地步了。一聽這話,皇太極二話不説,立刻馬不停蹄地出發。結果,尚未到達京城,又有使節來報,宸妃已經香消玉殞。一聽這話,皇太極如五雷轟頂、萬箭穿心一般,他縱馬衝進了關雎宮,撲到海蘭珠的遺體上,痛哭流涕、悲慟欲絕。當時,皇太極一度哭暈了過去(慟甚,昏迷伏地),足見其悲痛之情。

未來的幾天內,皇太極一直不吃不喝,還胡言亂語,足見宸妃之死對他造成了多大的打擊。

過了幾天後,皇太極清醒過來了,他開始頒佈聖旨,安葬宸妃。當然,皇太極雖然清醒,但他頒佈的聖旨,卻堪稱糊塗。

這個糊塗聖旨的內容,主要有三點。

第一,命令禮部宣讀皇太極的追封制書。

根據不同內容和性質,皇帝的旨意分為制書、詔書、誥書、諭書等。其中,制書的等級是最高的,只有國家一級大事,才會用到制書。結果,為了區區一個嬪妃,皇太極竟然頒佈了制書,還命官員朗讀。

要知道,在一個妃嬪的追封儀式上宣讀皇帝的制書,這是清朝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足見皇太極的用情之深。

第二,賜給宸妃四個字的諡號。

按照清制,妃嬪死後,只能給予兩個字的諡號,結果皇太極破例,賜給了元妃四個字“敏惠恭和”的諡號,算是開創了未有之格局。

第三,給予了宸妃一個特殊的名稱——元妃。

何為“元妃”,就是第一個妻子、唯一一個妻子的意思。可見,這個妻妾成羣且有皇后的男人已經瘋了,他準備跟宸妃過“二人世界”了。

好吧,既然皇太極有過“二人世界”的覺悟,我們就讓他得償所願吧。

宸妃死後,皇太極悲痛欲絕。他悲痛到了什麼地步呢?洪承疇的慶功宴上,皇太極是很高興的,畢竟他找來了一個領路人,可以帶領大清王朝入主中原了。結果,宴會舉行到一半,皇太極竟然想起宸妃了,他越想越傷心,只能離席了。

看見皇太極離席後,眾人皆莫名其妙,都不敢再飲酒了。皇太極解釋了一下,眾人才繼續飲酒作樂。

後來,因為思念過度,皇太極的身體越來越弱,“聖躬違和”的次數也越來越多。終於,在宸妃死後兩年,皇太極“無疾而終”,去那個世界跟宸妃團聚了。

對這個帝王,蓋棺定論一下:

曾幾何時,這個皇帝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強大到四方朝拜、萬國皆服。但是,就在這個公司即將“上市”時,這個皇帝卻英年早逝,含恨而終......

曾幾何時,這個皇帝有一枝心愛的解語花,他們舉案齊眉、相見如賓,共同譜寫了一段神仙眷侶、天長地久的愛情神話,他們還擁有一個可愛的孩子,堪稱圓滿。但是孩子的夭折,愛人的逝世,讓這位皇帝痛苦不已,他也明白了“孤家寡人”的含義......

曾幾何時,愛情和事業,是這個帝王生命的全部意義,他不惜為此奮鬥一生,結果卻落了一個虎頭蛇尾的結局。他的父親,沒有他的成就,卻被稱為“祖”;他的子嗣,只是在他的“樹蔭下乘涼”,也被稱為“祖”,而他自己,只得到了一個保護家業的“宗”。

上天待這位皇帝,確實很薄。


要知道,皇太極死後僅僅八個月,他的弟弟就率軍殺入了山海關,開始逐鹿中原。而在他死後一年,他的兒子就遷都到了北京,正式開始問鼎中原。而這些東西,本來都是皇太極的夢想......

再説一遍,上天待這位皇帝,確實很薄。也許,只有那經久不衰的《長恨歌》,才能勾勒出這個帝王最後的心情: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最後,讓我們向這位大清王朝真正的締造者做一個總結:

皇太極,建州女真人,生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享年五十二歲。他死後,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温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至此,伴隨着這位皇帝的死,伴隨着這位皇帝的弟弟和兒子的活躍,一個新的時代,就此開始。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