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銀子長啥樣?黑不溜秋,遍佈污漬和牙印,和古裝劇截然不同

如今我國流通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那一張張嶄新的粉色鈔票非常引人注目,看起來光潔又可愛。如今人民幣發行已經70餘載,在此之前,人們經歷過用糧票、大洋、銀票、銀兩、銅錢等等不同貨幣的階段,其中銀兩的使用時間最為長久,從漢代到清朝,一直是人們交易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古代的銀子長啥樣?黑不溜秋,遍佈污漬和牙印,和古裝劇截然不同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對銀兩的印象要麼就是白花花、胖乎乎的銀元寶,要麼就是亮晶晶的碎銀。民諺中也有云:“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將銀子與潔白的雪花相媲美。但實際上,民間流通的銀子很多時候並不是那麼美觀的,從出土的散碎銀塊或者歷代的銀元寶來看,大多銀兩都是灰不溜秋、甚至和一塊小石頭沒什麼兩樣。

這首先要歸結於銀的特質,銀錠本身是雪白色沒錯,但隨着人們的觸摸、氧化等因素,它就會形成一層灰褐色的銀鏽甚至包漿。這種顏色的銀錠不僅會失去原有的光彩,還很容易沾上厚厚的污漬,變得又髒又黑。

古代的銀子長啥樣?黑不溜秋,遍佈污漬和牙印,和古裝劇截然不同

不過銀元寶一般還是保管的比較好的,因為元寶通常是富豪之家或者官家進行流通時用的,不會沾染太多的污漬,市面上主要流通的還是碎銀塊。這些碎銀塊一般是由大元寶或者大銀塊剪裁而成,這時候要用到的工具就是一種叫“戥子”的小稱。

《三俠五義》中就有對戥子的使用描寫:“包公回頭,叫包興取戥子來。包興答應,連忙取戥平了,果然重一兩八錢。”這主要是由於銀錠的數額太大,普通老百姓買東西用不到這麼多錢,才會需要將銀子剪開,變成數額較小的碎銀。

古代的銀子長啥樣?黑不溜秋,遍佈污漬和牙印,和古裝劇截然不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80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的銀子長啥樣?黑不溜秋,遍佈污漬和牙印,和古裝劇截然不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