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研究歷史的朋友多少都聽説過“關隴集團”這樣一個名詞,其全稱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
也就是由一些封建門閥貴族共同組成的政治軍事集團,因為這些門閥貴族所在的地理位置多分佈於今陝西關中以及甘肅隴山周圍一帶,所以稱其為關隴集團。
可問題這些由封建門閥貴族組成的關隴集團也並非像明朝、宋朝這樣呈現現在大家的眼前,甚至還相當分散,勉強只能算得上是一個門閥組織。
而且相信大家不難看出,這個“關隴集團”的名字也是我們現代史學界為了方便整理而專門整合出來的一個名詞。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其命名人便是我們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
那為何這樣一個並非政權,就連稱呼都是後加的“組織”,卻能對華夏曆史的進程造成深遠的影響呢?
這就要從關隴集團的起源背景開始説起了。
早在北魏孝明帝末年,由於權貴的橫徵暴斂,以及對百姓的各種賦役、兵役,不但讓北魏的政治體系開始崩潰,更是逼迫的很多百姓開始逃亡或者外出依附於其他豪強。
恰好當時長期駐守在關隴地區的六個軍鎮因為早年北魏將都城從平城遷到了洛陽,不但失去了拱衞平城的地位,在經濟待遇上也是降低了不少。
所以,在這種負面情緒的不斷疊加之下,加上很多百姓流離至此的渲染,史書上所記載的“六鎮兵變”也因此而拉開了序幕。
雖然很快就被當時兵強馬壯的北魏名將爾朱榮平定,可北魏自身又亂了,北魏孝明帝暴斃,而爾朱榮則認為孝明帝的死因可疑。
也因此而與當時的北魏大丞相“高歡”交惡,爾朱榮也因此被推翻。
但好在此前平定六鎮兵變之時,原本屬於爾朱榮麾下的賀拔嶽已掌握了關隴地區大部分軍事實權。
因此自賀拔嶽被暗害以後,賀拔嶽麾下所屬的宇文泰、李虎等人就又成了抵禦高歡的主要力量。
而宇文泰也甚至賀拔嶽舊部並不是很服自己,且自己的實力又遠遠比不上高歡,那麼怎麼辦呢?
當然是取得關隴地區的地主階級認同,建立起一條牢固的政治軍事同盟陣線,藉以實現同進退,儘可能地保證自己周全。
“關隴集團”也就應運而生。
並直接使得北魏分裂,成了高歡坐鎮的東魏以及“關隴集團”所坐鎮的“西魏”。
那麼後面的事情相信不少朋友應該都已經知道了,東魏政權最後蜕變成了“北齊”政權,“西魏”政權則蜕變成了北周政權。
而北齊則是於公元577年被“北周”所滅。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原本從表面上還能看出一些蛛絲馬跡的關隴集團開始逐漸隱於幕後,當然,大家可別以為關隴集團就此消失了哈,還遠遠沒有呢。
因為在當時,曹丕於公元220年就制定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早已淪為形式,實則卻被那些門閥貴族所控制,以至於形成了一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政治形態。
這也就使得當時朝內的絕大多數高層官員,基本都是各個門閥貴族自己的門生,看似更加盤根錯節,但是最後若是追溯到根源的話,其實還是“關隴集團”的成員門生。
那麼我們再看北周之後的大一統王朝“隋朝”,其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造就了“開皇之治”對吧?
可其在建立隋朝之前,在北周時期也同樣是權傾朝野的權臣,説其背後沒有關隴集團的影子顯然不可能。
畢竟他的妻子,也是隋朝開國皇后的獨孤伽羅,便是關隴集團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的親生閨女。
且後來隋煬帝楊廣登基後的遷都、以及廢除九品中正選官制度等舉措,也很有可能有着脱離關隴集團控制的意思。
但從以關中人為主體的驍果軍發生叛亂,以及隋朝滅亡唐朝崛起等諸多因素來看,楊廣明顯是失敗了。
那麼接下來的唐朝更是不用説,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便出身於關隴名門,而唐太宗李世民在駕崩之前,更是選擇將太子李治託付於長孫無忌。
明擺着就是對長孫無忌極為信任,同時也間接表明對於關隴集團控制的妥協。
雖然唐朝中後期邊鎮節度使的出現,讓關隴集團在軍事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退,可政治上卻絲毫未曾減弱。
直到唐朝末期的黃巢起義爆發以後,整個關隴集團在政治以及軍事上的控制體系才被連根拔起。
巧的是西魏、北周、隋朝、以及唐朝這四個朝代,基本都是以禪讓的形式改朝換代,而且在皇帝的枕邊人裏面,是絕對能找到關隴集團的影子存在的。
這説明了什麼?説明了這些朝代的更替更多所代表的其實是關隴集團輪流坐莊的意志。
那麼大家再看西魏、北周、以及隋唐在華夏曆史進程上的一些貢獻以及成就,還覺得跟關隴集團無關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