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國在歐洲獨大,不符合美國利益,為何美國遲遲不參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電入侵波蘭,正式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在之後兩年中,德國陸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對歐洲進行了一次掃蕩,包括法國在內的大半歐洲國家均宣告淪陷。按理説,德國在歐洲一家獨大,顯然是不符合美國利益的。美國也是一直想參與的。但直到1941年12月,在日本對美國珍珠港發起突襲之後,美國才正式介入了二戰之中。

二戰中德國在歐洲獨大,不符合美國利益,為何美國遲遲不參戰

(德軍攻打波蘭)

那麼,在二戰初期以及之前的一段時間,美國到底在忙些什麼呢?

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所有參戰國都不太滿意的一次戰爭。拋開割地賠款的德國和被肢解的奧匈帝國不談,就連戰勝國,也沒有能得到他們所滿意的利益。尤其是美國,在戰爭後期進行了巨大的投入,但所得的利益卻是微乎其微。

再加上一戰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讓全世界普遍對戰爭產生了排斥和反感。因此直到30年代,美國國內依然是奉行着孤立主義的。

1935年,美國頒佈了《中立法案》。該法案規定:在兩個或若干個外國之間發生戰爭時,或在戰爭過程中,凡美國或其屬地的任何地點把武器、彈藥及軍事裝備輸往交戰國港口,或輸往中立國以轉運至交戰國者,均屬違法。

簡單來説,就是美國立法禁止直接或是間接向參戰國進行物資出口或是經濟貸款(該法案並未在中日戰爭中實施)。

這條法案的推行,讓反對戰爭的孤立主義者心中大定。但隨着納粹政府開始在歐洲肆無忌憚的活動,而英法等國又採取了綏靖政策。美國開始漸漸意識到了危機。

事實,上在當時的世界中,並沒有什麼國家能直接威脅到美國的發展與強大,除非歐洲統一,形成一個超級大國。因此美國政府對於歐洲的策略,一直是奉行孤立主義,維持歐洲均勢,讓大國相互制衡。

二戰中德國在歐洲獨大,不符合美國利益,為何美國遲遲不參戰

(羅斯福總統)

但隨着德國的異軍突起,尤其是連法國也遭到橫掃之後,歐洲的均勢顯然已經被打破。《中立法案》已然不再適用於那個時代了。

但由於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勢力根深蒂固,羅斯福頒佈的每一份文件,幾乎都會被所有人盯上,因此,他根本沒有辦法向盟軍集團輸送物資。

在這樣的情況下,羅斯福改變了自己的思想。既然輸送物資不行,那麼,改成租借總沒問題了吧。

於是,1941年3月11日,美國正式通過了《租界法案》。該法案規定:美國將會有償地向盟國提供糧食和武器裝備等物資。

至於美國為什麼要幫助盟國,而不是支援如日中天的德國,道理其實也非常簡單。

首先,美國想要在歐洲得到更多的利益,就必須支援弱勢的一邊。如果支援德國那隻不過是錦上添花,根本無法得到太多利益。

其次,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強大,將會在日後成為美國稱霸的最大障礙。美國必須堅持奉行歐洲均勢的這一原則,才能夠不斷髮展不受到遏制。

此外,法西斯的暴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強烈譴責。美國想要在國際社會中擁有話語權,就必須要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支持。如果能高舉人道主義的大旗,對勢弱的盟軍施以援手,那麼就能夠大大地提升國際地位了。

《租界法案》的通過,使無數物資和裝備送到了盟國手中。這對盟軍最後的勝利,尤其是對蘇聯在蘇德戰爭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實際上,從歐洲發生動盪開始,羅斯福就根本沒有打算做一個看客。1939年,美國的常備陸軍只有幾十萬人,但到了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國陸軍人數已經突破了160萬。這也就意味着,美國對於這場戰爭,其實是早有預謀的。

美國雖然有預謀,但是他們一直沒有動手。他們再等待機會。而且他們知道,日本肯定最先熬不住,要先下手。只有日本先下手,才能動員全國人民積極參戰,才能打贏這場仗。

二戰中德國在歐洲獨大,不符合美國利益,為何美國遲遲不參戰

(珍珠港事件)

有人可能會問,美國怎麼知道日本要先下手呢?

事實上,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也許並沒有想到。但在《租界法案》通過的同時,美國對日本的出口,反而開始慢慢降低。日本是個島國,沒有了美國的資源出口,根本就無法在戰爭中維持多久。而留給他們的路,只有北上入侵蘇聯和南下入侵東南亞兩條。

即使日本打下了蘇聯的遠東地區,但那裏的貧瘠,也根本無法改變日本資源短缺的事實。況且在諾門罕戰役中,日本早已經領教過蘇軍的厲害。如果日本選擇北上,無疑是讓戰爭資源更加短缺,完全是自尋死路。

而南下策略則顯然不同。雖然東南亞國家都成了大國的殖民地,入侵東南亞等於入侵美國,但畢竟那裏資源豐富,日本肯定是大有收益的。

因此在美國看來,隨着戰爭的推進,日本必然會入侵東南亞。到時候美國就能名正言順地對軸心國宣戰,進而達到參戰的目的。

不過美國可能沒想到,日本竟然想直接摧毀美國的海軍力量。這最終致使美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地加入到盟軍陣營之中。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6 字。

轉載請註明: 二戰中德國在歐洲獨大,不符合美國利益,為何美國遲遲不參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