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些大數據讓你更瞭解青春期孩子:投其所好,孩子才願意聽話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經典

下週開學,家長和孩子持續了一暑假的和平共處關係,可能會出現裂痕。

你知道上學期間,孩子們最不喜歡聽你説什麼,最反感你做什麼嗎?

以下這組調查數據,有助於幫你瞭解孩子。

瞭解孩子,並不是為了討好他們,而是為了以孩子更樂於接受的方式管束和幫助他們。

01

數據真相:孩子最不喜歡聽到的話

在被問到最不喜歡聽到父母説的話時,30%的同學提到了,“快點”“多吃點”“早點睡”“早點起”……

十幾歲的孩子對生活方面事無鉅細的關心極為反感,他們不喜歡還像小寶寶一樣被管着。

“你懂什麼”、“不聽我的話你一定會後悔的”、“想當初我……”

23%的同學表示,父母喜歡倚老賣老,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盲目指導,甚至隨意評論。

時代不同了,大多數孩子希望父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現在的環境。

多聽聽孩子的心聲,而不要用自己那個年代的觀念和標準來評判現在的孩子。

十幾歲的孩子,最樂意聽到父母説哪些話呢?

超過36%的同學表示,希望父母多鼓勵自己、多誇獎自己。

從具體的事情中看到自己的優點,並不吝表揚,這些話都會讓自己印象深刻。

24%的同學喜歡聽到爸爸媽媽説他們的開心事;

9%的同學和父母嘮家常會感覺開心;

5%的同學樂意和父母暢想未來……

從這點上看,大部分同學看到父母開心時,無論談什麼,都會覺得很幸福。

02

最反感的父母行為

關於最反感父母做的事,同學們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共識。

42%的同學特別反感父母在不瞭解情況時就妄下判斷,隨意歸因,給自己亂貼標籤。

比如不夠聰明,學習的狀態不像高三學生,喜歡胡思亂想,愛做白日夢等等。

37%的同學表示非常反感自己正在學習時被幹擾。具體的表現行為有:

家長盲目督促學習;

家長一定要和自己擠在一起做事;

家長不敲門突然衝進來;

家長動不動就找茬詢問學習狀況;

擅自找老師;

趁孩子不在亂翻東西;

強行把一切事情都與學習和考試聯繫起來……

還有一些同學反映,家長有時候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爸爸媽媽明明是為了我的事起衝突的,卻又不讓我攙和。”

孩子特別不希望爸爸媽媽吵架,或者吵架了還不把自己當家庭一員。

家長吵架,還非要讓孩子不受吵架干擾,好好學習。可這時候,孩子怎麼可能靜心學習呢?

03

最期待的父母行為

談到最希望父母做的事,超過38%的同學將關注點投向了吃。

他們希望父母多給自己燒些好吃的,多帶自己出去吃好吃的,有時候也可以帶自己出去走走。

令人感動的是,21%的同學期待爸爸媽媽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他們希望看到父母開心。

13%的同學則表達了更進一步的期望,他們請求父母不要總以自己為中心,能多關心自己,去開拓自己的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會讓他們感覺很安心。

中學生家長多是人到中年,面臨較大的工作與生活壓力。

但是,家長既不要將壓力傳導至孩子,也不要開口閉口就是學習。否則,家裏就會失去温度,喪失生活的氣息。

家長應該多分享平時工作生活中的開心事,多給孩子燒些好吃的。有條件的出去吃好吃的,也可以一起出去走走。

04

家長謹記“四不要”

▼ 不要過度關心

絕大多數學生不歡迎我們的過度關心,甚至希望我們“什麼也不要説,什麼也不要做”。

我們儘量不要在孩子學習時輕手輕腳走進他房間,一會送牛奶,一會送水果,借關心之名,行監督之實。

無關原則的約束少一點,多餘的關心少一點。

最好是不即不離、若即若離。

需要你時很快就能出現在他身邊,不需要時,幾乎感覺不到你的存在。這就是“投其所好”,就是“順水推舟”。

要營造寬鬆、自然、愉快的家庭氛圍。可以適當允許孩子看看電視、聽聽音樂或逛逛街。

讓孩子所有的活動都集中到學習上其實沒有好處。學習不僅僅是看書,休息也不僅僅就是睡覺。

不過度關心,這是一種學問和技巧,需要大家在實踐中逐漸摸索。

▼ 不要過度焦慮

以往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學習還沒到緊張關頭的時候,自己先就有了變化:

有的變得比平時更嚴厲,有的變得比平時更親切,有的茶飯不思,有的夜不能寐。

怕孩子的成績大起大落;

怕孩子失去學習信心;

怕孩子生病浪費時間;

怕孩子情緒不好影響學習;

怕孩子談戀愛影響成績;

怕孩子對學習不上心、不着急;

怕孩子考不上理想的大學……

殊不知,家長的情緒可以直接傳染、影響到孩子的情緒!

不少孩子曾經表示,自己學習中面臨的真正壓力,恰恰就來自於關愛他們、呵護他們的父母。

許多時候,父母自覺不自覺地就成了孩子壓力的主要來源。

不過度焦慮,充當一個減壓者,而不是一個施壓者。

▼ 不要盲目攀比

有些家長總是用別人家的孩子來給自己家的孩子施加壓力。

經常刺激自己的孩子,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從內心對學習、對考試產生恐懼、厭惡,更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在方方面面都沒有參與的興趣,缺乏一技之長。

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實際水平,不要給孩子過高的預期,要守住一顆最可貴的平常心。

▼ 不要缺乏溝通

一天到晚嘮嘮叨叨的父母會讓孩子極其反感。

但是,與孩子沒有交集,好像兩條平行線,這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們要學會平等地和自己的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要認識到和孩子談心的重要性。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8%的家長經常和孩子在一起,並且進行比較多的語言交流。

能夠經常和父母談心和溝通的孩子,心理大都比較健康,學習成績也比較理想。

相反,缺少和父母交流的孩子,學習成績就比較差,也比較容易出現心理上的疾病。

家長呆在家裏,就是為了與孩子更多接觸、交談、溝通,而絕不是在家裏陪讀,更不是監督。

應講究家庭民主,儘量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儘量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見。

有不同看法,在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再溝通解決。

多和孩子共進晚餐,談論愉快的話題。

忙裏偷閒,抽出一點時間陪孩子走進大自然,帶孩子到户外踢踢球,散散步,聽聽音樂,以此來緩解孩子的壓力和疲勞。

此次面向青春期學生的調查,令我們警醒,引我們深思。

少説孩子不愛聽的,少做孩子反感的行為,這些並不意味着我們放縱和溺愛孩子。

説對的話,做對的事,賞識孩子,多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優秀,他內心成功的慾望和激情才會被激起和燃燒。

除了好吃的,好穿的,有時候我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慈愛的眼神,就會讓孩子們很滿足,從而充滿學習的動力。

多給孩子們一些鼓勵,一些良性的心理暗示。

高效平和的溝通,正面積極的暗示,可以幫助孩子達成學業和人生的目標,更可以讓孩子得到關愛的滋養和親情的滿足。

來源|高考家長圈

圖源 | 劇版《原來你還在這裏》劇照

整理|學習控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BLA BLA TIME

( 互 · 動 · 時 · 間 )

你覺得青春期孩子最讓人頭疼的行為是什麼?